返回
顶部
我们已发送验证链接到您的邮箱,请查收并验证
没收到验证邮件?请确认邮箱是否正确或 重新发送邮件
确定

直播带货未提对手名称,为何构成不正当竞争?

案例
纳暮2025-09-19
直播带货未提对手名称,为何构成不正当竞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IPRdaily立场#


“一起不正当竞争纠纷案。”


直播间里
主播手持竞品宣传单
推介的却是合作方的商品
致使消费者受误导后纷纷退货
这波操作能算“恶意竞争”吗
请和鹏法君一起来看看这个案例


4.1


案情简介


2022年12月,A公司在某电商平台开设旗舰店,售卖“A第三代腹部健身仪”等商品。2023年3月,B公司入驻该电商平台开设旗舰店,售卖“B塑腰带”。

C公司作为一家直播公司,主要业务是安排旗下主播为合作公司开展直播带货活动。起初,C公司与A公司开展合作,在合作期满后,转而与B公司达成合作协议。


4.2


2023年4月,A公司发现,C公司的主播在介绍B公司的“B塑腰带” 时,声称“这是第四代升级款,功能更强大,价格却更低”。直播过程中,主播手中拿着A公司“A第三代腹部健身仪”的宣传单,而橱窗展示的却是B公司商品的链接。A公司认为,C公司主播曾为其直播推广过“A第三代腹部健身仪”,主播此番行为极易让消费者产生误解,认为B公司的“B塑腰带” 是A公司产品的升级或改进版本。

在B公司商品上市后的一个半月内,A公司商品退货量急剧增加,其客服也多次收到消费者如“我这还没用一个星期,怎么就降价又升级了?”“直播间说可以换升级款”或“可以换升级版的吗”等咨询与留言。

此外,B公司在其店铺发布声明,暗示市面上存在“假洋货”健身仪,A公司认为其描述的产品特征与A公司产品高度相似。

A公司将B公司及C公司诉至法院,请求判令两家公司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相应损失总计80万元。

B公司则辩称,声明中并未明确针对任何特定商家的商品,不构成对A公司的诋毁。C公司辩称,主播是因拿错商品介绍单,且很快就将其放下,不存在误导消费者的行为。


法院审理


本案纠纷为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件争议焦点如下:


一、A公司与B公司、C公司是否存在竞争关系?本案中,A公司、B公司均销售塑腰带商品,C公司的主播在电商平台直播过程中涉及对塑腰带商品的推介及引导消费者对此类商品进行消费,故A公司、B公司、C公司均与塑腰带商品经营活动产生关联,直接或间接存在市场竞争关系。


二、B公司、C公司是否实施了不正当竞争行为?
关于C公司主播在直播时使用A公司的商品宣传单、将B公司商品描述为第四代升级款产品等行为,法院认为,直播间中的行为客观上容易使相关公众误以为B公司的“B塑腰带”与A公司的“A第三代腹部健身仪”存在特定联系。A公司提交的消费者与客服聊天记录也证明许多消费者误以为“B塑腰带”是“A第三代腹部健身仪”的升级款,故C公司在直播间中的行为构成其他足以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或者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的混淆行为。


关于B公司在旗舰店发布声明,指出市面上存在“假洋货” 健身仪,所描述特征与A公司产品高度相似的行为,法院认为,B公司虽未直接点名A公司产品,但通过影射贬低对手商品为“假洋货”“崇洋媚外”,引导消费者对A公司产品产生负面认知,降低了A公司在消费者心中的商业信誉,破坏了市场竞争秩序。该声明属于编造误导性信息,构成商业诋毁。

B公司、C公司的案涉侵权行为已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中的混淆及对A公司的商业诋毁,依法应承担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法院综合考虑A公司的知名度、A公司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支出,B公司、C公司的过错程度、侵权情节等因素,酌情认定两公司赔偿A公司经济损失及合理维权费用共计50万元。

综上,法院判决B公司、C公司立即停止案涉不正当竞争行为,并赔偿A公司经济损失及合理维权费用50万元。该判决已生效。


鹏法君说法


本案系利用新型网络营销手段实施的不正当竞争行为,集中体现了数字经济环境下商业混淆行为的多样性,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六条第(四)项规定的其他混淆行为。C公司主播在直播过程中通过对比展示A公司产品宣传资料、使用“第四代升级款”等具有延续性表述的行为,已超出正当商业宣传范畴。结合消费者实际产生的认知混淆及退货反馈,可以认定该行为具有明显的误导故意:一方面利用A公司产品已建立的商誉,另一方面通过暗示产品迭代关系不当攫取竞争优势,构成法律禁止的混淆行为。


本案的特殊性在于,混淆行为的实施主体涉及直播服务机构与商品经营者共同参与,手段上突破了传统标识模仿的单一模式,转而通过话术设计、场景布置等更具隐蔽性的方式制造产品关联性假象。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六条第四项的兜底条款,正是针对新型不正当竞争手段所设置的法律屏障,其判断标准应当紧扣“是否产生混淆可能性”这一核心要件,结合商品关联度、受众认知特点、行为具体场景等要素综合认定。其次,B公司在店铺发布声明诋毁A公司商品的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一条关于商业诋毁的规定。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是企业的重要资产,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损害竞争对手的这些权益,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鹏法君提醒:
数字经济环境下,市场主体在追求商业创新的同时,更应恪守商业道德底线。合作方转换时,应建立有效的商业信息隔离机制,避免不当使用前合作方商业成果。产品宣传应确保表述客观准确,不得使用可能引发产品关联联想的模糊表述。无论是电商直播还是其他商业活动,均应尊重竞争对手,依靠产品质量和服务赢得市场,而非通过诋毁他人获取利益。一旦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不仅将损害自身商业形象,还会面临法律制裁,可谓得不偿失。因此,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务必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第六条 经营者不得实施下列混淆行为,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或者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

(一)擅自使用与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名称、包装、装潢等相同或者近似的标识;
(二)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企业名称(包括简称、字号等)、社会组织名称(包括简称等)、姓名(包括笔名、艺名、译名等);
(三)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域名主体部分、网站名称、网页等;
(四)其他足以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或者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的混淆行为。

第十一条 经营者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

第十七条 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因不正当竞争行为受到损害的经营者的赔偿数额,按照其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确定;实际损失难以计算的,按照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确定。经营者恶意实施侵犯商业秘密行为,情节严重的,可以在按照上述方法确定数额的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确定赔偿数额。赔偿数额还应当包括经营者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


经营者违反本法第六条、第九条规定,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判决给予权利人五百万元以下的赔偿。


(原标题:直播带货未提对手名称,为何构成不正当竞争?)


栏目支持,共建合作伙伴持续招募

来源: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

供稿:宝安区法院

作者:连天 陈佳婷

编辑:IPRdaily辛夷          校对:IPRdaily纵横君


注:原文链接直播带货未提对手名称,为何构成不正当竞争?点击标题查看原文)


今日报名截止!寻找2024年“40位40岁以下企业知识产权精英”活动

「关于IPRdaily」


IPRdaily是全球领先的知识产权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致力于连接全球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人才。汇聚了来自于中国、美国、欧洲、俄罗斯、以色列、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科技公司及成长型科技企业的管理者及科技研发或知识产权负责人,还有来自政府、律师及代理事务所、研发或服务机构的全球近100万用户(国内70余万+海外近30万),2019年全年全网页面浏览量已经突破过亿次传播。


(英文官网:iprdaily.com  中文官网:iprdaily.cn) 


本文来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并经IPRdaily.cn中文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权利人同意,并附上出处与作者信息。文章不代表IPRdaily.cn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prdaily.cn”

本文来自于iprdaily,永久保存地址为/news_40652.html,发布时间为2025-09-19 11:11:29
我也说两句
还可以输入140个字
我要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