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IPRdaily立场,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中国生命科学仪器企业进入世界叙事的崭新开场”
来源: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
作者:泽识
2025年10月28日,华大智造发布公告,经2025年第四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其全资子公司 MGI US LLC 与 Complete Genomics, Inc.将与瑞士 Swiss Rockets AG 签署《CoolMPS测序技术授权许可协议》。
协议约定Swiss Rockets将在亚太及大中华区(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以外的全球范围内,获得CoolMPS测序技术相关专利、技术秘密(Know-How)及商标的独占许可,并在相同区域内获得与CoolMPS配套的通用测序技术的普通许可。
根据协议条款,华大智造在独占授权期内将获得不低于1.2亿美元的许可总收入,包括一次性不可退还的首付款2000万美元、里程碑付款2000万美元,以及按许可产品净销售额阶梯制比例计算的特许权使用费。协议以瑞士法为准据法,Swiss Rockets在支付首付款后如提前终止,已支付金额不予退还。
公告同时指出,该交易预计将对公司未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提升公司全球商业化及盈利能力。这项协议的签署,看似商业行为,实则是一种“制度化进入”的起点。当中国生命科学仪器公司的技术开始以专利条款的形式出现在全球市场的合同中,它所代表的,不仅是价值的实现,更是一种参与方式的改变。
华大智造借由CoolMPS的技术输出,让“出海”从物的流动,变成了规则的对话。
PART 01
CoolMPS的技术与专利逻辑:从“造设备”到“造体系”
要理解这份授权许可协议的分量,首先得回到技术本身。华大智造的CoolMPS不是一个单一装置的改良,而是一整套被重新设计的测序逻辑。它真正的创新点,在于把信号标记从碱基上“挪开”,让化学反应的痕迹消失在分子之外。
主流测序路径(如Illumina体系)沿用的是带荧光标记的可逆终止子,每次聚合、识别、去标都伴随化学反应的“剪切”。这一过程虽然精准,却会在分子层面留下难以避免的微小“疤痕”,长期累积后影响聚合效率,也让信号读出带上噪音。CoolMPS则选择了另一种逻辑:它让特异性抗体去识别碱基,并由抗体携带荧光信号。每个抗体可承载多个荧光分子,使信号更强、背景更干净。DNA链因此得以保持“原生”状态,不再被化学反应反复破坏。这看似一次微小的化学路径调整,却带来了整体测序精度的跃升——信噪比更高,重复率更低,数据准确度显著提升。
这种原理上的改变,也使其对应的专利网络必须重建。华大智造在过去数年里,为CoolMPS的核心反应体系、信号检测方法以及数据判读算法陆续布局专利,构成一个自洽的技术系统。这个系统跨越分子化学、光学检测与算法分析多个层面,形成了一个从原理到实现的闭环。换句话说,CoolMPS的对外授权并非针对某项独立发明,而是一次对完整体系的输出——一种可迁移、可验证、并能被再开发的技术结构。
当Swiss Rockets获得这套体系的独占实施权,它并不是在购买某个现成的仪器,而是接入了一个完整的技术生态。
这正是华大智造的底气所在。它提供的,不是一台仪器,而是一整套让被许可方能够重新运行的技术框架。这样的输出方式,彻底改变了中国生命科学仪器企业的出海逻辑。
过去的出口往往是产品化的——出口设备、试剂、仪器;而这一次,输出的是一种可以被复制、被验证、被再开发的技术结构。
它的出现,让中国生命科学仪器企业在全球生物技术版图中的角色悄然改变。过去,企业的竞争力更多体现在产品性能或价格上;如今,随着CoolMPS体系化授权等的出现,知识产权结构的开放性与合作价值正成为新的竞争维度。
华大智造由此不再仅是技术的创造者,更成为技术体系的设计者和配置者——它开始用专利的语言,参与到全球产业链的重新书写中。
能做到这一点,并非偶然。
CoolMPS的专利网络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国际适用性与权属完整性。其核心专利覆盖化学反应、信号读取与算法分析三大环节,彼此衔接却边界清晰,与主流测序路径几乎没有权利重叠。这样的布局,使它既拥有系统性的封闭性,又具备可授权的开放性。
在全球专利体系中,它像一条自成体系的“独立通道”,既能并行运行,又避免了交叉侵权的风险。
也正因为如此,CoolMPS才能成为被书入协议、进入国际许可体系的技术。唯有那些在法律上足够独立、在实施上自洽完整的技术,才可能脱离原生土壤,被另一方在不同制度下重新运行。这种独立性,既是一种技术成熟度,也是一种知识产权的自治能力。
在这份协议背后,交易并不是唯一的主题。更重要的是,它让“信任”第一次由技术、专利和制度共同构成。当一个中国企业以完整的专利体系走进全球市场,它带去的不只是测序技术的方案,更是一种被国际体系认可的规则表达。
“出海”在这里有了新的语义——它不再是产品的漂流,而是规则间的接合。
以往中国企业的出海,大多遵循三种路径:
✔ 一是产品型出海,即通过设备、试剂、耗材等具体商品的出口进入海外市场;
✔ 二是专利型出海,以单项专利或技术模块为核心,授权或转让给海外企业进行局部应用;
✔ 三是合作型出海,通常以联合研发、专利共有人或成果共享的方式展开。
而CoolMPS的“出海”显然不同。它不是某一项技术成果的转让,而是一整套从化学体系、信号读取到算法分析的完整体系输出。这样的许可方式更接近于生物医药行业的“系统 License-out”逻辑:输出的不仅是成果本身,还有可被验证、可被再开发的运行框架。
这种体系化的出海,正在让中国企业以更结构化的方式参与全球创新生态,从交易的边缘,走向规则的内部。
PART 02
协议结构与法律设计:把规则写进合同
如果说CoolMPS的技术结构决定了它“能被输出”,那么这份协议的法律设计,则决定了它“能走多远”。
整份《授权许可协议》看似是一次标准的商业安排,但细节之处反映出企业对制度逻辑的深度掌握。协议由MGI US、Complete Genomics与Swiss Rockets三方签署,采用瑞士法为准据法,涵盖首付款、里程碑付款、销售分成与提前终止条款等核心要素。每一项条款,都在技术合作与风险控制之间寻找平衡。
协议最具结构感的部分,是对权利边界的安排。Swiss Rockets获得CoolMPS测序技术在亚太及大中华区以外全球范围的独占许可,以及通用测序技术的普通许可;华大智造则保留亚太与大中华区市场的全部权利。这样的设计,不只是地域的划分,更像是一种对主权与合作空间的重新定义——在保留核心市场控制权的同时,释放海外的实施可能。它让企业在全球框架中既能保持技术主权,又能通过许可实现外延增长。
风险分配的逻辑也延续了这种克制。里程碑付款被设为时间节点触发,而非销售挂钩;提前终止条款要求被许可方先完成首付款,并明确“已支付金额不予退还”。这种处理方式,把收益与义务分层,使合作双方的责任边界清晰——价值先被确认,风险再被分担。对华大智造而言,这是一种稳健而审慎的交易逻辑。
至于选择瑞士法作为准据法,则反映出一种更成熟的国际判断。瑞士长期作为医药与技术许可的法律中枢,拥有稳定的合同执行体系与中立的司法声誉。在这样的法律框架下,协议的履行不再依赖单一司法体系,而能在国际仲裁与司法网络中获得普遍承认。它让跨境许可的合规性从文件条款延伸到了制度层面。
从条款的结构到法律的适用,再到执行环境的安排,显示出企业已能以国际规则的方式思考自身的权利与风险。中国企业不再在签署后“适应”国际规则,而是在签署之初就开始运用这些规则。这种前置化的思维,让权利、风险与秩序在同一时刻被设计,也让“走出去”从一次商业尝试,变成一场制度性的参与。
PART 03
全球测序格局重构:出海第二阶段
在全球测序产业的历史版图中,Illumina几乎长期占据中心位置。自2007年收购Solexa切入高通量测序赛道以来,这家公司以其闭环式技术体系、强大的专利网络和配套试剂生态,确立了长达十余年的市场支配地位。测序的成本、速度与数据质量几乎都由Illumina的节奏定义,行业创新者的空间主要存在于“边缘改良”——更快的建库、更低的试剂耗量、更灵活的算法。
直到近几年,这种格局开始出现裂缝。一方面,全球生命科学研究与临床应用的扩张使测序需求迅速多元化;另一方面,单一技术路径的专利壁垒日渐成为行业发展的“天花板”。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测序企业的崛起,不再是单纯的市场扩张,而是一种路径替换——从追随既有体系,到重塑新的技术坐标。
华大智造的CoolMPS体系正是在这种转折中出现的。它并没有直接挑战Illumina的市场,而是选择在专利结构与技术原理上开辟独立通道。这种“平行体系”的出现,使中国企业第一次具备了可在国际市场平等对话的技术基础。当这套体系通过授权许可的形式被引入全球市场,它所带来的,不只是新的商业流量,而是一种结构性冲击:过去以封闭专利池为核心的全球测序格局,开始出现开放许可的裂口。
对于中国测序企业而言,这种变化象征着“出海”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是产品的走出去——靠设备的性能与价格赢得市场;第二阶段则是规则的走出去——以可被国际体系认可的知识产权结构,进入全球的制度网络。从这个意义上看,华大智造的这次协议,已不仅是商业事件,而是整个中国测序产业“由制造到制度”的一次跃迁。
这种跃迁并不意味着格局的翻转,而是一种渐进式的重写。Illumina依然是行业基准,但它的技术封闭性与专利边界,正在被另一种逻辑补充:开放的许可、共享的标准、多样的技术路线。当中国企业开始在这种结构中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它们不再只是进入市场的“新参与者”,而是逐步成为定义参与规则的“共同书写者”。
PART 04
知识产权治理的中国样本:从权属整合到价值变现
跨境许可的起点,从来不在签署当天。对华大智造而言,能够把CoolMPS体系写进协议,首先源于它在内部知识产权治理上的前置规划。
长期以来,中国科技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的难题之一,就是专利权属的分散与边界模糊。科研机构、子公司与关联方往往共同参与研发,成果在行政与法律结构上割裂。华大智造的做法,是在出海前进行一次彻底的“权属清障”。在本次交易中,公司同步与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签署《技术转让(专利权)合同》,将双方共同持有的CoolMPS测序及stLFR建库技术相关专利集中到华大智造体系下,实现研发与实施权的同体化。这一步虽然不具市场声量,却是整笔交易能顺利完成的关键动作。
这种治理方式,体现了中国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理念上的变化。早期的科技企业习惯于“技术先行、权利后补”,而华大智造把专利整合前置于商业谈判之前,把权属明确作为国际谈判的基础条件。它不只是为了避免未来的权利争议,更是在为专利变现建立制度基础——只有当权利边界清晰、权属集中,专利才可能成为可被市场定价的资产。
这种集中化的逻辑,也改变了企业内部对知识产权的认知。专利不再只是研发的附属物,而成为可以被结构化、被交易化的战略资源。当权利被整合、专利被打包,它就不再只是文件和编号,而是一种可以被估值、被谈判、被流通的商业语言。CoolMPS的跨境许可,实际上就是这种语言第一次被系统地输出。
这让人看到一种新的企业治理模式:技术创新与专利治理的关系,从“研发之后的登记”转向“研发过程中的设计”。研发团队在设计实验路径时同步考虑专利布局,法务团队在合同阶段提前介入技术边界的界定。这种研发与合规的并行,让企业在面对国际合作时,不再依赖事后的协调,而能以系统性的思维管理创新成果。
这种治理逻辑的成熟,也意味着竞争方式的转变:当企业学会用制度管理创新,创新本身就获得了新的市场价值。在这样的意义上,知识产权的集中不再是防御性动作,而是市场化竞争的一部分。它让中国企业在技术之外,拥有了一种被国际市场理解的制度语言。
PART 05
中国技术企业进入世界叙事的崭新开场
一份授权许可协议,从来不只是文字。当技术、专利与法律在其中汇合,它就获得了形体——成为一个可以被执行、被验证、并在实践中不断被改写的结构。
华大智造与Swiss Rockets的这份协议,是中国生命科学仪器企业在全球体系中首个以这种结构性方式出现的案例。它让技术不再只属于实验室或产品,而进入了合同的世界,被规则定义、被条款承认。这种转变的意义,不在于规模,而在于方式:中国企业开始以制度性的手段,参与定义技术的全球流通。
在这一过程中,测序技术的出海与专利体系的构建相互嵌合。技术成为语言,专利成为边界,而制度则是翻译的桥。华大智造所展示的,并非孤例,而是一个趋势的先声:当创新者学会用契约讲述自己的技术,它的国际化路径也随之变得清晰。
也许未来的跨国合作,不再以所有权为中心,而以共享、许可与共管为常态。企业的竞争力,不只是研发速度,而是能否在全球的制度语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这一意义上,签署协议并不是终点,而是中国技术企业进入世界叙事的一次有意识的开场。
栏目支持,共建合作伙伴持续招募!
来源: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
作者:泽识
编辑:IPRdaily辛夷 校对:IPRdaily纵横君
注:原文链接:华大智造签署技术对外授权交易:中国生命科学仪器出海步入“规则时代”(点击标题查看原文)

「关于IPRdaily」
IPRdaily是全球领先的知识产权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致力于连接全球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人才。汇聚了来自于中国、美国、欧洲、俄罗斯、以色列、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科技公司及成长型科技企业的管理者及科技研发或知识产权负责人,还有来自政府、律师及代理事务所、研发或服务机构的全球近100万用户(国内70余万+海外近30万),2019年全年全网页面浏览量已经突破过亿次传播。
(英文官网:iprdaily.com 中文官网:iprdaily.cn)
本文来自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并经IPRdaily.cn中文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权利人同意,并附上出处与作者信息。文章不代表IPRdaily.cn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prdaily.cn”

共发表文章
115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