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我们已发送验证链接到您的邮箱,请查收并验证
没收到验证邮件?请确认邮箱是否正确或 重新发送邮件
确定

【IP企业】深度专访虹鹭钨钼:一根钨丝如何“切”出产业新天地

企业
纳暮2025-08-21
【IP企业】深度专访虹鹭钨钼:一根钨丝如何“切”出产业新天地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IPRdaily立场,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一根钨丝背后的创新脉搏。”


来源: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
供稿:厦门市知识产权协会


采访对象


李明琪_厦门虹鹭钨钼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魏宗兴_厦门虹鹭钨钼工业有限公司钨钼丝材事业部总经理

郭东红_厦门虹鹭钨钼工业有限公司丝材研发部经理/研发团队


1.1

天翔二期


在光伏产业狂飙突进的浪潮之下,一场关乎核心材料的静默革命正在悄然重塑行业格局。当传统碳钢丝遭遇强度与细径的物理极限,厦门虹鹭钨钼工业有限公司(下文简称“虹鹭钨钼”)凭借一项突破性的专利技术——以高强钨合金母线彻底替代传统碳钢母线,成功斩获第十届厦门市专利奖一等奖。这项细若游丝却力拔千钧的创新成果,划开了技术封锁的铜墙铁壁,解决了长期困扰行业的“卡脖子”难题。这根直径仅35微米、强度却突破6000兆帕的钨合金母线,究竟蕴藏着怎样的创新密码?它又如何撬动千亿米市场,重塑产业竞争版图呢?走进虹鹭钨钼,我们触摸到了一根钨丝背后的创新脉搏。


01 突破极限:从碳钢到钨丝的飞跃


在光伏晶硅切割领域,金刚线性能直接决定了硅片产出的效率与质量。行业对母线材料的要求近乎苛刻:强度必须更高,线径必须更细。然而,传统碳钢母线已触及物理极限——抗拉强度难以突破5100兆帕,线径徘徊在40微米瓶颈,关键原材料长期依赖进口,成为制约中国光伏产业升级的隐痛。

虹鹭钨钼的研发团队给出了颠覆性的答案:用高强钨合金丝革命性替代碳钢丝。


1.2


这项专利技术的突破性在于它系统性解决了四大核心难题,提升了我国在高硬材料切割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团队首创了高强钨合金丝的复合强韧化技术,制备出抗拉强度超过6000MPa的高强钨合金丝,突破光伏晶硅切割用碳钢丝的强度极限;开发了高强钨合金丝的细线化制备技术,制备出线径细化至35μm及以下的高强钨合金丝,满足光伏晶硅切割的细线化需求;开发了高强钨合金丝的长料化制备技术,生产出单卷长度达600km的超长高强钨合金丝,满足光伏晶硅切割的长料化需求;开发了高强钨合金丝的集成化制造技术,打通了从实验室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低成本的批量工业化生产,大幅提升产品的综合竞争力。

“本专利产品性能远超国内外同类产品,抗拉强度提升20%,线径领先5~8微米,切割断丝率降低30%,线耗降低25%。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虹鹭技术负责人在阐述其意义时强调:“这项专利的突破绝不仅仅在于‘用钨合金丝替代碳钢丝’的材料革新,更在于通过‘复合强韧化-细线化-长料化-集成化制造’的全链条创新,将批量工业化应用的金属微丝抗拉强度推向6000MPa时代。”


02 创新熔炉:三年百次实验的坚持


从灵光乍现的构想到稳定可靠的大规模量产,虹鹭团队在技术无人区摸索前行了三年,每一步都充满艰辛。

横亘在他们面前的挑战如同难以逾越的高山:如何在将钨丝抗拉强度大幅提升的同时,确保其具备可深加工至微米级的优异塑性?又如何在包含六十多道精密工序的漫长生产流程中,保证每一卷丝都连续不断,最终产出长达600km的完美长丝?

综而言之,要同时满足高强化、细线化和长料化的难度系数,呈指数级上升。

跨界融合的思维成为破局的钥匙。


1.3


“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钨丝强度,我们团队从钨丝强化机理出发,系统研究了固溶、细晶、弥散及形变强化的方案,发现单一强化方式都无法满足我们的强度要求,后来我们就思考能不能把它们融合起来?”

经过三年多的时间,历经近百轮艰苦卓绝的实验探索。最终,一个关键发现点亮了方向:通过特殊工艺掺杂稀土氧化镧形成的第二相,能够与钨基体产生奇妙的“协调变形”效应。最终开发出了第二相强化、细晶强化与形变强化相结合的复合强韧化钨丝技术。

这一发现犹如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它不仅在微观层面显著提升了材料的强度极限,更神奇地保留了钨丝优良的深加工性能,一举攻克了高强度与良好加工性在金属材料领域长期难以兼得的行业难题。

然而,实验室的成功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当技术进入工程化量产的初期,加工断丝率高、生产效率低、产量一直上不去的困境如影随形,成为阻碍技术落地的拦路虎。于是,一支由核心骨干组成的“保质保量先锋队”临危受命,深入生产一线。


1.4


“在车间温度逼近50摄氏度的三伏天,团队成员每天深入产线收集加工过程的一手资料,衣服湿了一遍又一遍,加班跟踪到晚上12点更是常态。”

正如团队负责人所感慨:“坚持是创新的熔炉。我们就像在浩瀚沙漠中执着寻找绿洲的旅人,每一滴汗水都在浇灌着希望的根茎。”正是凭借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通过对设备的精益改良和工艺参数的持续优化,他们最终啃下了量产稳定性的硬骨头,让高性能光伏切割钨丝真正实现了大规模、高效率的工业化生产。

从配方死循环到设备精良化,从断丝废品到产业突围,这条微米级的钨丝,不仅改写了光伏晶硅切割的精度极限,更印证了中国制造“以硬科技凿穿封锁线”的韧性。


03 市场革命:85%市占率背后的商业逻辑


虹鹭钨钼的专利—高强钨丝一经面世,便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光伏行业激起了巨大波澜,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统治力。其开发的Φ50-31μm全系列高强钨合金微丝产品,凭借卓越的性能表现,产品一经上市就成为行业爆款。


面对汹涌的市场需求,虹鹭钨钼果断决策,连续实施四期大规模扩产计划,从最初的88亿米产能起步,一路攀升至千亿米量级,投资金额近20亿元,构筑起强大的规模壁垒。行业内的顶尖企业,如美畅股份、高测股份、长沙岱勒和江苏聚成等金刚线名企,纷纷成为虹鹭钨丝的核心客户,形成了星光璀璨的高端客户集群


1.5


一系列耀眼的数据成为虹鹭钨钼市场领导地位最有力的注脚。


2021至2023短短三年间,该专利产品累计实现销售收入高达22.49亿元,贡献新增利润9.07亿元,上缴税收1.96亿元,经济效益呈现爆发式增长。进入2024年,增长势头更加强劲,单年销售收入便飙升至19.49亿元,税收贡献达1.45亿元

根据中国钨业协会的权威数据,该专利产品的国内占有率超过85%,持续多年稳居行业第一把交椅,引领了我国钨丝深加工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更令人瞩目的是,凭借虹鹭钨钼产品的强力驱动,钨合金母线在金刚线母线市场的渗透率,在短短三年内迅速突破40%以上,深刻改变了金刚线母线的市场格局。

虹鹭钨钼并未止步于技术和市场的领先,更将这种优势转化为定义行业规则的话语权。其主导起草了《钨合金切割丝》国家标准以及光伏行业协会《金钢石线锯用钨丝母线》团体标准。获评2023年厦门市制造业“十优创新成果”,2024年厦门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果然,硬科技才是最高级的商业壁垒。当一项技术突破足够深刻、足够颠覆时,市场终将为其开辟最宽阔的道路。


04 专利护城河:从防御到规则制定


在虹鹭钨钼的战略蓝图中,知识产权被置于“企业生命线”的高度,构建了一套攻防兼备、前瞻布局的立体化战略体系。

围绕核心创新成果,虹鹭钨钼通过“核心专利+外围专利”组合(如基础材料专利、制备工艺专利、应用场景专利)构建技术护城河,使竞争对手难以绕开专利网。专利组合覆盖全球主要市场(中国、美国、欧洲、日本等),在关键市场构筑起坚实的技术和法律护城河,有效抵御竞争风险,为海外市场拓展保驾护航。

同时真正打造了创新闭环枢纽,即技术研发→专利申请→产业化→标准制定的螺旋上升路径。在研发阶段,每项技术突破同步启动专利挖掘;在产业化阶段,将量产数据反哺专利权利要求扩展;在标准阶段,主导制定相关标准,将专利技术写入行业标准。


1.6


此次专利获奖,也将再次鼓励虹鹭钨钼的知识产权战略升级,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引领,进入“国家级专利导航工程”试点,与知识产权机构联合开展钨材料领域技术路线图研究,预判未来5年技术热点。同时进一步强化管理革新,构建动态防御体系,建立“专利价值雷达”系统,实时监控全球竞品专利,自动预警潜在侵权风险。

对虹鹭钨钼而言,知识产权早已超越“保护工具”范畴,成为“技术主权”的具象化载体。此次获奖不仅是荣誉,更是战略升级的里程碑——通过专利组合的全球布局、价值转化模式的创新,公司正从“跟随者”蜕变为“规则制定者”。


05 雨林生态:厦门如何滋养硬科技


虹鹭钨钼的腾飞,深深植根于厦门这片“热带雨林式”的创新沃土。

在这里,产业链的深度协同发挥着关键作用。依托厦门钨业集团覆盖“矿山-冶炼-深加工-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和国家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顶尖研发力量,虹鹭钨钼得以打通产学研用各环节,技术迭代周期显著缩短30%,创新效率大幅提升。

精准滴灌的政策环境提供了强大支撑。在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有效降低了创新成本;“多规合一”改革大幅压缩了项目审批时限,助力虹鹭钨钼新建产线得以快速建成投产,抢占了市场先机。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则加速了创新火花的迸发。虹鹭钨钼与厦门大学材料学院共建的联合实验室,构建了“基础理论突破-共性技术攻关-产业化应用”的高效通道,使实验室成果到产业化验证的周期惊人地缩短了60%。


1.7


一位虹鹭钨钼高管形象地描绘道:“厦门的创新生态,如同生机勃勃的热带雨林——充沛的阳光雨露(有力的政策扶持)、深厚肥沃的土壤(紧密的产业协同)、丰富多样的物种(汇聚的多元人才),共同孕育了万物竞发的创新奇观。”

虹鹭钨钼的实践证明,在这样的生态中,企业不仅能突破技术封锁,更能“从追赶者进化为规则定义者”。


06 永动:三位一体的创新引擎


面对技术迭代加速和市场竞争加剧的双重挑战,虹鹭钨钼如何保持持续的创新活力和领先优势?其秘诀在于构建了“战略-组织-人才”三位一体、相互咬合的创新驱动系统。

在战略层面,虹鹭钨钼坚持“技术前瞻”与“市场牵引”双轮驱动。公司建立了超前的技术预研机制,放眼未来五年甚至十年,精心绘制“2030技术路线图”,提前布局下一代颠覆性技术,确保技术储备池永不枯竭。同时,建立了敏锐的市场反哺机制,构建高效的“客户需求-技术攻关-产品迭代”闭环响应链,确保创新始终紧贴市场脉搏。

在组织层面,虹鹭钨钼深入推进IPD(集成产品开发)体系变革,实施“三化”改革——流程标准化、决策矩阵化、资源平台化。这套体系打破了传统的部门墙和线性开发模式,大幅提升了研发效率,使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了40%。为了更精准捕捉市场声音,虹鹭钨钼建立了动态更新的“客户需求池”管理系统,年收集有效需求500余条,转化率15%。最具特色的是组建了跨部门的“H线创新突击队”,成员囊括研发、生产、销售、采购等各环节精英,确保从创意到量产的全流程无缝协同与资源最优配置。


1.8


在人才层面,虹鹭钨钼打造了物质激励与精神价值并重的“双螺旋”激励机制。最具吸引力的是“新产品价值分享计划”,明确规定研发技术团队可分享新产品所创造收益的3%-10%,让创新者的智慧直接转化为真金白银的回报。在职业发展上,公司设立了清晰的“技术专家”与“管理精英”双通道晋升体系,让潜心钻研技术的工程师同样能获得崇高的职业地位和丰厚回报。同时,通过持续举办集团科技创新大会、评选年度技术创新奖等举措,营造“尊重创新、崇尚技术”的浓厚企业文化氛围,让创新精神融入企业血脉。

正是战略的前瞻布局、组织的敏捷高效、人才的活力迸发,三者交织融合,共同构成了虹鹭钨钼难以被模仿和超越的持续创新引擎。


07 征途:从材料突围到定义未来


虹鹭钨钼的这一根钨丝,其影响力早已超越了光伏切割领域本身,正在撬动更为广阔的产业未来,展现出强大的外溢效应。


它首先带来了一场行业成本的深度革命。相比传统碳钢丝母线,高强钨丝的应用使金刚线切割的断丝率显著降低30%,线材消耗量下降25%,直接推动了硅片制造成本的大幅下降,为光伏发电的平价化乃至低价化进程注入了强劲动力。

更为深远的是,它成功开辟了钨丝应用的全新赛道。虹鹭钨钼的创新,将钨丝的应用场景从传统的白炽灯灯丝等照明领域,革命性地拓展至光伏新能源这一万亿级市场。如今,其高强、超细、耐用的特性,甚至吸引了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高精尖领域的目光,为高强度精密传动部件、微型执行机构等提供了全新的材料解决方案,展现出跨界融合的巨大潜力。


1.9


最根本的转变在于,虹鹭钨钼通过其核心专利技术,走上了一条从“技术突围”到“规则制定”的跃迁之路。公司成功实践了“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的闭环创新模式。通过将核心专利技术嵌入其主导制定的国家及行业标准,虹鹭钨钼不仅巩固了自身的技术壁垒和市场地位,更在实质上重塑了全球钨材料深加工领域的竞争规则和产业格局。

正如虹鹭钨钼在实践中所深刻体悟的:“材料创新是制造业的终极战场。” 唯有依靠自主可控的硬科技,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凿穿技术封锁线,才能实现从“替代进口”到“全球领跑”的史诗级跨越。这根直径仅35微米的钨丝,不仅以极致精度切割出更高效、更廉价的硅片,铺就了光伏产业的未来之路,更以其蕴含的创新力量,牵引着中国智造向着全球产业链与价值链的巅峰坚定进发。


创新启示录 


虹鹭钨钼的创新实践,远不止是一个企业的成功传记,它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制造业硬科技突围启示录。在金刚线母线市场中,其以核心技术突破实现85%的市场占有率,印证了细分领域的深度创新同样能创造巨大价值。这个案例深刻揭示:创新价值不在于市场规模大小,而在于技术突破的深度和不可替代性。通过“复合强韧化-细线化-长料化-集成化制造”的全链条创新,虹鹭钨钼将钨丝这一传统材料带入光伏新赛道,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其经验表明,在专精特新领域做到极致,同样能赢得产业话语权,这正是中国制造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专利保护的实战经验:


虹鹭钨钼依托厦钨集团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构建“专利+商标+著作权+商业秘密”四维保护体系,确保技术保护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在本专利技术的知识产权布局工作中,通过专利导航科学分析技术趋势、竞争态势,构建53项高价值专利组合,聚焦核心技术,覆盖关键创新点。专利布局过程中,采用优先审查、优先权、分案申请、迷惑专利等策略,加快授权速度,扩大保护范围,形成技术壁垒。

实战建议:①战略层面,专利先行:研发专项资金用于专利布局,避免“先研发后申请”;生态构建:研发中心-专利咨询-专利代理联合进行高价值专利挖掘布局。②执行层面,团队建设:设立“专利工程师”岗位,要求兼具材料学与法律背景;工具赋能:部署AI专利分析系统(如智慧芽),检索效率提升300%。③风险层面,保险对冲:购买专利执行保险(保费率0.3%-0.5%),覆盖诉讼成本;合规审查:新产品上市前进行FTO(自由实施)分析,避免侵权风险。

为区域创新生态建言献策:

政策支持方面:①政府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对投入高质量创新且产出高价值专利的企业给予更多的税收减免,像降低研发投入的所得税、专利申请费用的全额抵扣等,切实减轻企业创新负担,激发企业创新活力。②建立创新专项补贴机制:政府部门可以设立专门的创新补贴资金池,根据企业的创新规模、创新领域重要性以及预期专利价值等因素,为有潜力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助力企业突破资金瓶颈,积极开展创新活动,催生更多高价值专利。③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加强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侵权成本,为企业高价值专利保驾护航。

企业发展方面:①树立长远创新战略眼光:将创新纳入长期发展战略规划中,认识到高价值专利对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拓展市场份额以及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大在研发部门的投入,包括资金、人才和设备等资源的持续供给。②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资源,开展联合研发项目,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创新效率,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培育高价值专利。③建立完善的创新管理体系:企业需构建一套从创意产生、研发立项、专利挖掘到专利申请、维护以及运营转化的全流程创新管理体系,确保创新活动有序推进,提高专利质量和数量,实现创新效益最大化。

行业协同方面:①建立行业创新联盟:促进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共享,制定行业创新标准,联合攻克行业共性技术难题,推动整个行业创新发展,催生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高价值专利。②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通过与上下游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优势互补,从产业链的源头到终端共同挖掘创新点,打造高价值专利组合,提升整个产业链在市场中的地位。


(原标题:【IP企业】深度专访虹鹭钨钼:一根钨丝如何“切”出产业新天地)


栏目支持,共建合作伙伴持续招募

来源: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

供稿:厦门市知识产权协会

编辑:IPRdaily辛夷          校对:IPRdaily纵横君


注:原文链接【IP企业】深度专访虹鹭钨钼:一根钨丝如何“切”出产业新天地点击标题查看原文)


今日报名截止!寻找2024年“40位40岁以下企业知识产权精英”活动

「关于IPRdaily」


IPRdaily是全球领先的知识产权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致力于连接全球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人才。汇聚了来自于中国、美国、欧洲、俄罗斯、以色列、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科技公司及成长型科技企业的管理者及科技研发或知识产权负责人,还有来自政府、律师及代理事务所、研发或服务机构的全球近100万用户(国内70余万+海外近30万),2019年全年全网页面浏览量已经突破过亿次传播。


(英文官网:iprdaily.com  中文官网:iprdaily.cn) 


本文来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并经IPRdaily.cn中文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权利人同意,并附上出处与作者信息。文章不代表IPRdaily.cn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prdaily.cn”

本文来自于iprdaily,永久保存地址为/news_40436.html,发布时间为2025-08-21 10:34:34
我也说两句
还可以输入140个字
我要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