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IPRdaily立场#
“真正的挑战,并非谁主导规则,而是制度如何在差异中找到协调与共存的方式。”
来源:北京海通国际知识产权研究院
作者:泽识
反临时许可的诞生|当英国“稳局”遇上欧洲“守边”——InterDigital v. Amazon 案与全球FRAND秩序的再分化
01、制度之间的回声
2025年10月,欧洲统一专利法院(UPC)曼海姆地方分庭与德国慕尼黑一院先后发布裁定,禁止 Amazon 在英国法院寻求“临时许可”或宣告 InterDigital 违反其FRAND义务。两项裁定均以单方程序作出,被业界称为全球首批“反临时许可禁令”(Anti-Interim-License Injunctions, AILI)。
这一幕并非偶然。英国法院近年来通过“临时许可”机制维持费率未定时的市场秩序,而欧洲的回应,则更像是在专利属地性原则下重新描绘程序边界。当英国以“稳局”的方式延展谈判,欧洲选择以“守边”的逻辑维护独立。两种理念并不对立,却标志着全球FRAND体系的重心正在分化。真正的挑战,并非谁主导规则,而是制度如何在差异中找到协调与共存的方式。
02、英国的“临时许可”:稳住市场的尝试
“临时许可”(interim licence)的概念诞生于英国法院的衡平传统。它并非出于创新的冲动,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回应——在全球FRAND费率尚未确定的阶段,为实施人提供一条可持续的使用通道。在 Panasonic v. Xiaomi、Lenovo v. Ericsson以及Nokia v. Amazon等案件中,法官多次强调,若双方仍处于费率谈判之中,市场不应因禁令而陷入停顿。让产品和服务得以延续,再在日后结算差额,这种做法被形象地称为“hold the ring”:先稳住局面,再重建平衡。
这种制度体现出英国司法一贯的过程导向思维。通过“临时费率加事后对账”(true-up)的安排,法院在不破坏交易秩序的前提下,让谈判持续运转。与其说它是一种救济,不如说是一种对市场节奏的维护——把专利纠纷从对抗推向协调,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禁令可能造成的断层。然而,当这种柔性的安排跨出英国本土,进入跨境诉讼语境时,问题开始显现。
英国法院虽然从未强制权利人缔结合同,却借助声明性判决建立起一种行为预期:“善意的权利人应当在此情形下提供临时许可”。这种裁定语气温和,却足以改变谈判的姿态。若专利权人拒绝提供许可,法院可能在后续禁令程序中认为其缺乏合作精神。于是,“善意”不再只是道德标签,而成为一种可被司法检验的程序标准。
这种转变在Samsung v. ZTE案之后愈发明显。法院认为,当实施方已经在英国承诺接受全球FRAND裁定,却仍在他国发起平行诉讼,这种做法将削弱其“愿意被许可方”的身份。临时许可从此不只是维稳的工具,而成为判断善意与否的核心参照。伦敦也因此获得了新的程序吸引力,成为全球FRAND争议的关键节点。
这套制度确实让市场更平稳,也为谈判赢得了时间。但它的外延仍然引发争议:英国法院的做法是否超出了ETSI政策下FRAND承诺的原意;声明性裁定若对他国救济产生影响,又是否突破了属地原则的界限;而当临时费率多以中值计算时,复杂的技术层级与价值差异是否因此被压平。这些问题并未削弱制度的作用,却提醒人们,每一次平衡,都可能以模糊边界为代价。
英国的“临时许可”因此不仅是一种程序机制,更是一场持续的实验。它让谈判得以喘息,也让司法的角色更具塑形力。在稳定与越界之间,这一制度既延缓冲突,也悄然重绘了规则的轮廓。
03、慕尼黑与UPC的“反制”:守住边界的姿态
当英国的“临时许可”逐渐形成体系化实践时,回应来自两个不同的欧洲法院体系。2025年10月,德国慕尼黑第一地区法院(Landgericht München I) 与统一专利法院(UPC)曼海姆地方分庭几乎同时作出裁定,禁止 Amazon 在英国法院请求强制性的临时许可,或要求声明 InterDigital 因拒绝许可而违反FRAND义务。两项裁定均以单方程序作出,生效迅速,立场清晰,因此被普遍视为对英国“临时许可”机制的直接回应。
在这些法院看来,英国的声明性救济虽然名为“临时”,却足以影响权利人在欧洲境内行使专利的自由。如果一国法院的判决可能改变他国法院对禁令救济的判断,这种影响无论多么间接,都会触及司法边界。为避免出现这种跨域干预的风险,慕尼黑与曼海姆的法官选择采取防御性措施——在英国程序可能产生实质后果之前,先行发布禁止性命令。这类“反临时许可禁令”(AILI)正是在这一逻辑下诞生:以提前的防御行动,维护程序的独立与秩序的稳定。
尽管两地裁定的出发点相同,具体范围仍有所差异。慕尼黑法院的命令相对克制,仅限于涉及德国专利的临时许可请求;而UPC曼海姆分庭的措辞更为宽泛,几乎囊括所有可能影响UPC程序的境外措施。这种差别既反映出国家法院与UPC体系在权限结构上的分工与互动,也体现出它们在核心立场上的共识:凡是可能削弱本域专利权效力的外部因素,都应在早期被预防,而非事后修复。
这些裁定的出现,也让欧洲法院的司法逻辑更为清晰。在它们的理解中,英国的声明性裁定虽然旨在维护谈判平衡,但一旦对他域法院的诉讼造成压力,其性质就从“协调”转向了“干预”。反临时许可禁令因此不仅是程序防御工具,更是一种司法哲学的表达——以预防的方式回应潜在的越界,以属地的原则抵消制度的外溢。
如果说英国的“临时许可”代表的是以善意维持秩序的理念,那么慕尼黑与UPC的做法则体现了以规则守护独立的姿态。它们并非彼此否定,而是在不同法理下的自我校准。英国在强调谈判过程的持续性,欧洲在强调司法空间的完整性。两种逻辑在此刻相遇,不是冲突,而是一种制度间的镜像。
当FRAND体系不再依附单一司法中心时,制度之间的对话、摩擦与再平衡,正在构成当下最真实的景象。这不仅是两起案件的交错,更是一次制度语义的重新定义:在全球专利秩序的新版图中,”谁来界定边界“正成为新的核心问题。
04、中国的路径:在“稳”与“边”之间寻求节奏
英国与欧洲的不同路径,映照出两种相向而又互补的制度逻辑:一方以“善意”维系谈判的流动性,另一方以属地救济的确定性巩固边界。对于正在深入参与全球FRAND实践的中国而言,这场制度对话的意义,早已超出旁观或比较的层面。它更像是一面镜子——在映照他国模式的同时,也促使我们重新思考自身的定位:在制度分化的格局中,中国应当以怎样的节奏参与、调整与平衡。
过去数年间,中国法院在标准必要专利的管辖与救济问题上,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无论是反诉禁令(ASI、AASI)的应用,还是全球费率的认定,中国司法已经在跨境专利纠纷的处理上形成了稳定的路径与自信。这些案例不仅展示了中国在应对复杂国际博弈中的程序成熟度,也体现出一种制度自觉——在维护权利人与实施人之间的动态平衡中,主动塑造话语权。
然而,与英国不同,中国目前尚未形成“临时许可”制度的框架。我国的行为保全与先予执行虽然都具备临时性,但其重心在于确保执行效果,而非通过声明性判决来塑造当事人的行为预期。从法律结构上看,若直接引入类似“临时许可”的机制,可能在契约解释上带来不确定,也会在国际承认与执行层面产生新的复杂性。毕竟,FRAND的核心在于承诺与履行的双向善意,而非程序的形式创新。如果这一创新脱离了既有制度的逻辑,就容易在跨境场域中引发新的不对称。
因此,中国的路径或许不在于选边,而在于在“稳”与“边”之间找到自己的节奏。真正重要的,并非简单复制他国程序,而是让本国制度更快地回应市场、更准确地识别善意、更灵活地衔接不同机制之间的接口。“快、准、合”三个字,既是对中国司法在FRAND领域未来发展的概括,也代表一种制度姿态:程序上加快节奏,以缩短不确定的周期;标准上提高识别度,使善意与滥用有更清晰的界限;机制上强化衔接,确保行政、司法与仲裁体系形成合力。这种兼顾速度与理性的平衡,也许正是中国制度在全球FRAND格局中展现建设性角色的关键所在。
与其说这是对外部模式的借鉴,不如说是一种自我校准。在全球规则加速分化、各体系竞逐影响力的当下,中国的制度价值或许正在于提供一种兼顾效率与稳定的方案。这种方案既不否定权利人的正当利益,也不忽视市场的现实需求;既尊重国际秩序的多元性,也强调自身制度的内生逻辑。在灵活与克制之间,中国司法正在形成一种新的平衡感——它不以立场为导向,而以可持续的规则秩序为目标。
这种兼容并蓄而又稳健克制的制度姿态,也许正是中国在未来FRAND治理体系中最具竞争力的表达。在全球制度的纵横交织中,它为“稳局”与“守边”之间提供了第三种可能:一种以平衡为核心、以协调为价值的中国路径。
05、分歧之外的共识
“反临时许可禁令”的出现,为标准必要专利的国际治理写下了新的注脚。它既回应了英国“临时许可”路径的扩展,也标志着欧洲司法体系在重申自身边界时的一次制度自觉。当不同法域以各自的历史与逻辑去处理同一问题,摩擦与分歧几乎无法避免。然而,这种差异并不意味着撕裂,反而显示出全球FRAND框架正在被重新塑形。
英国选择以 ”稳住市场“ 的方式延续谈判秩序,欧洲坚持以 ”守护属地“ 的逻辑确保司法独立,中国在两者之间探索一种兼顾效率与平衡的路径。三种制度立场在方向上各不相同,却都在回应同一个核心命题:在技术全球化的格局下,如何让专利的权利性与公共性保持合理的张力。
或许,未来的FRAND世界不会再有单一的标准或模式。但只要各体系仍在以制度创新回应现实挑战,这种差异就不必被视为分裂。在多元秩序的交汇点上,真正重要的,不是消弭差异,而是学会在差异中协调。这种协调不会一蹴而就,却正是在渐进、包容的磨合中,让全球知识产权体系保持其应有的生命力与开放性。
关于北京海通国际知识产权研究院
北京海通国际知识产权研究院是一家经北京市知识产权局批准设立并主管的国际知识产权研究机构,由北京市民政局正式登记注册,主要致力于国际知识产权法律问题研究与咨询、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范和纠纷应对研究、案件分析与论证、国际学术会议、组织培训与国际交流,尤其是中国企业“出海”和“一带一路”中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研究院由一批中国知识产权、法律和司法界知名专家和有志之士共同发起和筹建。
往/期/回/顾
三大趋势!《2025上半年中国企业涉美知识产权纠纷趋势报告》发布
UPC上诉庭在贝尔金诉飞利浦案中首次界定公司董事的侵权边界——一场关于“行为”与“责任”的制度校准
(原标题:反临时许可的诞生|当英国“稳局”遇上欧洲“守边”——InterDigital v. Amazon 案与全球FRAND秩序的再分化)
来源: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
作者:泽识
编辑:IPRdaily辛夷 校对:IPRdaily纵横君
注:原文链接:反临时许可的诞生|当英国“稳局”遇上欧洲“守边”——InterDigital v. Amazon 案与全球FRAND秩序的再分化(点击标题查看原文)
「关于IPRdaily」
IPRdaily是全球领先的知识产权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致力于连接全球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人才。汇聚了来自于中国、美国、欧洲、俄罗斯、以色列、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科技公司及成长型科技企业的管理者及科技研发或知识产权负责人,还有来自政府、律师及代理事务所、研发或服务机构的全球近100万用户(国内70余万+海外近30万),2019年全年全网页面浏览量已经突破过亿次传播。
(英文官网:iprdaily.com 中文官网:iprdaily.cn)
本文来自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并经IPRdaily.cn中文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权利人同意,并附上出处与作者信息。文章不代表IPRdaily.cn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prdail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