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我们已发送验证链接到您的邮箱,请查收并验证
没收到验证邮件?请确认邮箱是否正确或 重新发送邮件
确定
产业行业政策诉讼TOP100招聘湾区IP动态职场人物国际视野许可交易深度专题活动商标版权Oversea晨报董图产品公司审查员说法官说首席知识产权官G40领袖机构企业专利大洋洲律所

“知识产权人才”的高校培养模式——以企业经营管理需求为视角

产业
豆豆6年前
“知识产权人才”的高校培养模式——以企业经营管理需求为视角

“知识产权人才”的高校培养模式——以企业经营管理需求为视角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不代表IPRdaily立场#


来源: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

作者:唐珺  广东金融学院副教授、博士

原标题:知识产权人才的高校培养模式[1]——以企业经营管理需求为视角


摘 要:在全球知识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如何完善与有效应用的知识产权体系,已经成为各国企业占据产业链上游的必要与重要条件之一。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对知识产权经营管理,迅速为企业所重视,同时对跨学科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也已日益迫切。人才培养模式关键在于人才培养层次与学科知识结构的合理组合。基于此,我国高校向社会输送的各类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符合我国企业当前的经营发展及现实管理的需求,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国家知识产战略的发展。


关键词:知识产权人才、企业需求、经营管理、高校培养、模式


企业拥有知识产权的精髓在于如何对其进行经营与管理,单纯的法律人才并不能现实满足企业与市场的需求,企业最需要的是复合型的知识产权实干人才。本文结合当前企业的现实需求融入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中,探讨高校应该如何构建更科学、合理与严谨的模式。


一、我国培养模式综述、企业需求现状与职业分类


早从2008年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里,就已经可以看到很明确的人才队伍建设的指示——当前的重点是培养企业急需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中介服务人才。而在2010年全国人大代表何志敏[2]代表就提出了“高校培养的人才,是要既精通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又熟悉国际规则、还具有较高知识产权专业水平和实务技能的高层次人才”的观点。


(一)理工科背景的选择性


对于知识产权人才是否应该具有理工科背景,学者们都有着不同的观点。


杜菁(2007)认为理想的知识产权人才除了一定要具有理工科背景的,还必须具有扎实的法学基础,并能够掌握一定的工商管理和经济学知识。[3]而郑胜利、张乃根(2005)也均认为,作为复合型的知识产权人才,最好具有一定的理工基础。[4]


陶鑫良、吴汉东与张玉敏则认为,知识产权人才是否需要理工背景并非绝对,也是个误解。市场的需求是多元化和多样性,作为企业技术类的知识产权人才,确实需要具备理工背景。但在美国等国家里事实上有很多审理知识产权的法官也并不都具备有理工背景,但并无影响所撰写判决书的经典性。[5]


从不同学者的观点中可以看出,企业的知识产权人才是否必须具备理工背景要视类别而定,专利代理人则需要,其他类别的则可以不用强调。


(二)综合专业素质的必要性


企业一般都是由法务工作人员兼知识产权专业人员的,为什么对这些法务人员要求综合专业素质呢,必须先从了解什么是企业的经营管理(Operating and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着手:每个企业都需要对自身整个生产经营活动来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协调这些阶段的,为了让经营目的可以顺利地执行、有效地调整而所进行的系列运营活动,过程中同时对企业资产的形成、积累、评估、使用和创新。基于此,陶鑫良(2013)与张平(2013)对企业知识产权人才综合专业素质应该具备:除了必须具有扎实的法律基础;还要有一定的经营思维和管理的才能,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能够适时做出恰当的规划与决策,而不仅仅是以法律思维去维权;而且这个规划与决策还要配合国际上或者国际贸易的大环境需求。[6]特别是进入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时代,推动企业能够发展前进的内动力——人才,更需要专业知识全面化,这都充分说明了综合专业素质的必要性。


(三)企业的现实真正需求


郑万青(2016)认为,很多时候传统习惯把知识产权归类为法律领域,但实际上它却是个商业问题、市场问题。[7]据各地区的调查显示,在企业中真正能够对知识产权进行经营管理的人才是很少的。在珠三角地区急需紧缺人才与行业,其中就有在经营管理类别的;[8]企业真正的需求是具有国际化视野、能适应全球化市场的专业经营管理人才,这就需要建立多层次的培养体系。在重庆市的“十三五”知识产权人才规划里,也已经着手将企业的知识产权高级管理人才、知识产权运营人才作为重点培养的对象。


根据国际惯例与跨国企业的经验,企业通常会按技术人员的 1%~4% 比例来进行配置知识产权的专业人才。[9]我们也可以从市场中看到成功经营的典型——在日本的爱普生(Epson)公司知识产权部门中,所配备的工作人员数量是相当于一家中型企业的人数,正是这些专业化的知识产权人才对该企业的运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让该企业具备了在知识产权方面相关市场的支配地位。在当今企业飞速发展来适应市场竞争的进程中,甚至连企业的法务都需要成为参与企业战略规划决策的核心成员,企业真正需要的不仅仅是只专注于法律保护的知识产权工作人员,更加需要能准确识别判断市场前景、专注于技术创新保护与运营管理实践的复合知识结构的人才。


在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里,各位学者的观点趋于一致。陈焕波(2016)认为,企业对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要求非常全面化:通晓在海量的数据里检索出有用的信息,了解技术现状,进行可否专利性分析,才能避免重复性研究,才能研发出性能优于竞争对手的创新产品;除此之外,还要预见技术发展趋势,研发出前瞻性的产品,[10]陈瑞爱(2014)则认为经济基础决定知识产权人才的供需,能够为企业所用的人才既要有技术、产业背景,还要精通相关的法律、经济和管理等知识,还需要拥有较强的沟通力、组织力与执行能力。[11]在纵刚(2016)看来,企业知识产权要进行专业化的经营与管理,必然离不开那些精通技术、法律、商业与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因为创新成果要进行商业转化需要全方位专业人士来进行后期培养。[12]


根据市场当前的人才结构现状,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13]在知识产权行业中尤为突出,一方面是复合型人才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则是单一法学专业的人才严重过剩。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翰(2017)认为,中国的企业、中国的高科技领域需要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与相关人才培养,否则就会落后于这一轮的科技革命。[14]如何把知识产权资产转化成为利润与发展资本,这才是企业的的知识产权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由此可见,企业对其专业素质必然需求的是能从企业大局出发、可对法律事务做出精确判断,还可以为企业提供准确决策依据和分析的专业化职业化的法务人才。


(四)人才的职业分类


在2015年时国家颁布了新的《职业分类大典》[15](下称《大典》),新版《大典》标志着我国的职业分类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对人力资源管理与配置需求有重要的意义。知识产权专业人员作为新职业被正式纳入《大典》里,被增设在“经济和金融专业人员”的类别下,标志着其职业身份的社会影响力比较大,以及从业人员也比较多。


二、各国的培养类别借鉴


(一)美国的知识产权专业教育


美国是最早建立与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国家之一。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推广知识产权的普及教育。各大学法学院在本科阶段没有设立知识产权学士学位,只有到了研究生才可以修读与知识产权相关的硕士和博士学位。[16]特别是美国的知识产权律师中数量最多的就是专利律师(Patent Attorney),专门从事商标与版权(包括商业秘密)的律师比较少,但也因为范围比较窄,所以都是非常精通该领域的专家。在美国律师协会认可的183所法学院里,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科学的知识产权教育模式。因此在从事知识产权领域的工作中,接受过知识产权专业教育的毕业生相比其他人,更容易被大型律师事务所聘用,或者可以进入且担任政府部门的高级职位。[17]


(二)德国的专利人才培养


德国是一个工业发达的国家,一直以“匠人精神”著称。从其对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就可见一斑。在德国的专利律师除了对相关知识产权法律的应用,还必须预计未来可能发生的纠纷与商业价值,这个过程是非常严格的:从 34个月的学徒期——跟随指导老师工作26个月(定期接受各种欧盟和本国针对知识产权相关内容的远程教育)——通过考试。德国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要求涉及甚广且高:从信息管理、技术创新到市场预测,申请知识产权 ,订立实施许可合同,处理知识产权纠纷、评价知识产权价值与风险控制等等;故企业需要的是非常专业化的知识产权人才。


(三)日本为各类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筑牢基础


日本会提供针对性的教育给不同层次的培养对象。如由日本特许厅组织知识产权研究会、发明协会等社团和民间组织,出资编辑出版了一系列针对不同对象(职业高中生、大学生和研究生)的知识产权教材和辅导读物。在2015年时,日本的大阪工业大学 、东京理科大学等有开设知识产权教育的六所大学,还共同合作组织去培养那些精通日本企业专利申请等相关知识产权实务的亚洲人才,并还可通过一定的学习时间通过考核后,获取硕士学位。


(四)韩国的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培养


而韩国对于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最早是从儿童早期教育已经开始了。在1987年时,韩国就已经成立了国际知识产权学院,意在为本国政府、企业以及整个亚太地区发展中的国家来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士;2003年韩国在国际知识产权学院设立了国家发明教育中心,为大规模培养发明人才提供了平台。2009年时还启动了IPhuman(知识产权人才网络整合系统);到了2014年时政府要求无论是企业、公立大学,还是研究机构都要对知识产权高层次的人才加强在质量与数量上的培养。


三、当前主要培养模式的困境


当前各高校对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主要有以下五种模式:


一是全日制知识产权法学或知识产权管理学的学士学位;

二是理工科+知识产权法学或知识产权管理学的双学士学位 ;

三是非法学本科+知识产权法律硕士学位;

四是法学本科+知识产权管理学硕士学位;

五是上述各种情况+知识产权法博士或是知识产权管理博士。


在我国当前,知识产权依旧是属于新兴学科,建立成熟的培养途径与相对稳定的培养模式是当下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培养模式中的困境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毕业生意愿流向纯法律为主


回顾我国在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20多年来,一直都是以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为主。所以才会产生以下情况:黄武双(2014)曾介绍,每年有约30%左右的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专业毕业生,或是去参加公务员考试,或是从事律师职业、在外企从事法务工作;仅有20%左右的毕业生与专业对口从事与知识产权密切相关的工作。张平(2014)则指出在全国高校的知识产权专业毕业生里大多数都只是从事律师和公司法务工作。关永红(2014)指出也只有约10%~20%华南理工大学培养的知识产权类专业毕业生是到中介机构、大企业去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工作。[18]借鉴在美国高校培养的知识产权从业人员中除了成为律师、企业法务,还有就是从事知识产权公司的运营工作。


上述毕业生工作流向反映了高校在培养定位时本身已经将知识产权学院或专业归属与依附于法学系列,并授予法学专业学位。如果高校继续坚持单一的培养模式——法学为主要导向的设置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机制,结果必然是法学理论了解有余,综合学科交融则不足。[19]经此培养的学生必定缺乏对企业如何对知识产权经营管理的适度掌握。


(二)培养目标过于单一化


源于我国高校现有的知识产权专业大多都脱胎于法学专业,受传统法学专业固定思维影响较大。陶鑫良早在2005年时就已经在呼吁需要培养的知识产权人才是具备一定法律知识背景与较强实务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然而直至2013年,他还是认为没有得到非常有效地完善。[20]王浩等人(2010)认为,在高校法学院开展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中,大多还是只针对法学专业,而对非法学的理、工、文、管学科的本科、硕士、博士课程里,一般都没有专门开设知识产权方面的通识课程。[21] 就比如像在“电子商务与法律”专业学习过程中,实际上是需要让学生了解到指在互联网环境中如何基于技术进行商务运作与盈利,技术必然与知识产权相关,但在课程设置里,很多专业课是没有涉及对知识产权经营与管理的相关课程。


(三)理论与实务并无结合


在人才培养模式中,高校最容易出现的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不相应匹配,各个专业都存在着相同的问题,这个状况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这对学生们在毕业后比较迅速融入社会是非常不利的。尽管近年来,许多高校也开始认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很重要,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为知识产权专业学生设计增加了一些实践教学环节,但在教学过程中却依然缺乏商业转化、战略规划、办公室事务支持性等相关方面的实践知识;整个培养过程中对于实践教学规划和教学组织容易流于表面:建立的实习基地是否能够针对专业,安排的指导教师们本身是否可以有能力进行指导……这些都大大限制与削弱了知识产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效果;以及高校的知识产权本科、硕士研究生一般仍以发表学术论文作为考察标准为主,很少批准将在企业、学校实习基地里的实践应用与分析报告来作为毕业与取得学位的依据。


(四)学科建设成为制约人才培养的瓶颈


基于知识产权重点更应该在于如何实现资本转化,谢商华(2017)建议应该在管理学门类下新增知识产权一级学科,这是因为知识产权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其次应在知识产权一级学科目录规范下,成体系、全方位地培养懂经济、懂管理、懂法律、懂科技、懂外语的“五懂”型复合人才;[22]我国的知识产权学科是一个尚在发展阶段的新兴交叉学科,在我国学历学位教育序列中则尚未列为一级学科,地位尴尬,一般“知识产权”都被狭隘化成了“知识产权法”。比如,一些毕业生的学位论文,经常因涉及知识产权管理、经济或是战略等的层面选题,会被认为无法学色彩而难以通过。就本身而言,知识产权作为一个开放型的知识学科系统,渗透到政治、科学、经济、技术、文化等各个知识领域,从其创造,到属性、规划、分析、发展、风险与保护,仅仅依附于法学一级学科下根本无法满足企业所急需的多元化、实务型、技能化人才的实际需求。此外还可以考虑在知识产权一级学科下可分设相关的管理学、电子商务学、以及信息挖掘与分析等二级学科。”


(五)师资队伍专业局限单一


由于许多知识产权专业的教师们本身也都是法学专业毕业的,因此作为知识产权师资队伍一直处于 “数量明显不足,总量增长相对滞后;专业师资结构有待完善,涉及国际法律、诉讼、政策制定以及企业管理实务的师资相对匮乏”[23]的困境中。在知识产权师资队伍中,很少有跨学科专业与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组成的团队: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并不高,即使有也是属于比较单一的双师型——教师+律师,绝大部分都是接受了纯法学教育,而对于知识产权经营、管理、战略规划等内容并不熟悉,有些教师甚至只是通过了司法考试、专利代理人,仅仅只是取得了证书。却从无真正应用到实际业务与实践中去。更多的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就直接到学校当教师,更无或很少接触过实际业务。从而导致在授课过程中也是大多偏重于法理理论传授,举例时很容易脱离实际情况,无法正确引导学生朝着企业知识产权经营管理类别进行开拓思维。


四、对构建与现实需求接轨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国家对于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一直都是依托高校作为主要基地,每个高校只有清楚自己的办学特色以及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才能更好地推进高校知识产权专业发展,科学有效地培养能够为社会与企业所真正需要的知识产权人才。


(一)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贴合企业实际需求


随着知识产权商业模式的不断发展,大部分专家学者都认同我国当前最需要培养的是知晓如何对知识产权进行转化、经营与管理类别的人才。[24]因此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在企业发展的每个阶段,都能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意见,构建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并可适时与企业各部门进行沟通协同,不断完善知识产权转化与运营体系,进而获利再研发不断地良性循环下去。针对这个目标,高等院校的培养方案设置,需要从单一化向多样化进行转变,从只是培养纯粹知识型、理论型的人才向培养在前述知识产+创新+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转变,教学与培养过程中必须加强应用、强化实务的案例评析和实践实务环节,还要注意教材的挑选、课时量的分配,以及对于知识产权专业的文科生可以建议与引导在公共选修课里选一些与高等数学、金融统计学相关的课程等等。不同高校对于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应该是有所区别的:初级型、中级型与高端型,这样才适合企业经营管理中所需要的“金字塔”型知识产权人才结构;鉴于社会与企业对知识产权人才需求更注重能否上岗即用,高校也应该更多注重建设应用研究和实践基地,有助于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与实务型人才。


(二)根据实际需求设置课程


对于企业来说,知识产权不仅仅是一种法律制度,如果不是一种具有竞争优势的资产,企业则不会重视知识产权。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传授知识产权专业知识时,必须加入相关的经济学、市场营销、商务谈判、技术转化、资产重组等类别的课程,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法学的基础必修与知识产权专业必修课程;二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经济学与科学基础理论等特色或者高级课程;三是开拓思维的跨学科公共选修课程。这样也可以让学生们开阔知识视野,启发多元化思维方式的构建。比如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学院一般都会设置《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资产管理》与《知识产权管理》等等的课程,还会进行适时调整,每门课程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市场现实的发展需要。


(三)增加实践课程比重


从企业发展角度而言,知识产权的组织、运营、风险防范都离不开管理学、经济学与法学以及相关专业知识的实践操作。高校可以与企业、商业银行、法院,以及知识产权公司或知识产权中介服务公司合作,共同建立专业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学习阶段中就已经开始接触企业、了解真正的市场,更有利于针对性地让学生直面从研发、技术创新、到知识产权运营、管理、融资与转让等各方面、每个环节对于企业而言是多么重要的,由此而建立知识产权意识和知识产权文化的氛围才会更深刻。比如南京理工大学的知识产权学院,是江苏省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和应用型文科的示范基地,该学院就借鉴了学校自身工程技术人才的实践培养模式,也把工科、管理学、法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到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中去;而浙江工业大学的法学院也与集佳知识产权代理公司合作设立了“法学及知识产权教学研究实践基地”,合作建设基地让学生更好更多地了解到知识产权经典案例和实务知识,也比较清晰了解到企业的知识产权从应用到管理等各方面的衔接。


(四)优化教学模式,探索高效教学途径


年代的不一样,现代人的接受方式与领悟力不一样,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已经不能满足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高校应该让教师的教学方法形式多样,不要苟求一致性的教学方法,允许更适合开拓学生思维的创新手法。专任教师们应该尽量多采用“课程传授理论+案例分析讨论+实践调研”的教学方式。多一些经典案例的提炼与探析,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们在模拟实践中结合具体案例为企业经营战略中设计合理的知识产权体系……加强商务英语的学习与运用,帮助学生与国际接轨,将对企业知识产权的经营与管理方法与流程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


(五)各取所长,构建合理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每个高校更应该的是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优势与资源来进行培养知识产权人才。如北京化工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采用的是工程硕士 (知识产权管理) 的培养模式;而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和厦门大学则集中在硕博阶段来培养研究型人才。[25]。通常情况下认为,在本科四年的培养里,只可以培养出某一领域(如法学、管理、经济、贸易、设计…)的专业人才,但要培养一个各方面知识样样精通的全能型人才确实需要更找的学习与领悟的时间。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针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实际需要,来培养“上岗即用”型的知识产权人才类别。[26]对于知识产权应用型的人才,比较成功的国家都是在研究生阶段展开的:比如德国的慕尼黑大学(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ünchen),只招收知识产权专业的法学博士生;美国的富兰克林—皮尔斯学院(Franklin Pierce College)——世界知名的知识产权专门学院,也招收知识产权专业硕士生;而日本的大阪大学 (Osaka University) 的“知识产权中心”只针对知识产权研究生进行专业人才培养。


(六)增设知识产权专业学位


增设知识产权专业学位,也是解决现阶段知识产权实务人才稀缺难题的有效途径。稳步推进知识产权学科建设,是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中前文撰述问题的有效途径。准确把握知识产权学科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研究方法,才能为知识产权学科的独立性奠定基础。而在2015年底印发实施的《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已经明确给出要“加强知识产权相关学科建设”“在管理学和经济学中增设知识产权专业,加强知识产权专业学位教育”的意见。同时,现阶段可考虑争取在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工程学、计算机专业等可与知识产权类别相结合的一级学科,也可在下设置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二级学科,具备相关成熟条件的综合性高校可以先形成相对完善的知识产权二级学科群,后再推动知识产权一级学科的设置。


(七)提升师资团队的综合专业性


师资队伍力量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应当将具有商务谈判、经济、贸易、管理等相关类别的教师扩充到专业师资队伍里,重新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比如,苏州大学与苏州高新区合作共建的苏州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从2013年开始向海外招聘知识产权法方面的师资。专业教师们也需要随时根据国际动态及时进行更新知识,高校也应该提供时间、机会与费用让专职教师轮流去参加研修班进修、利用寒暑假期去企业等实务机构进行实习与再修,而不仅是去公检法部门。


在教学培养过程中,还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实务经验的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辅助教学,专兼职结合,以满足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复杂性要求。例如重庆理工大学的知识产权学院,就会不定期邀请中兴通讯、腾讯、比亚迪等全国18家知名大型企业的知识产权总监,为学生们讲授知识产权实务的课程,提供给学生们与企业实务界人士面对面地交流机会;在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的培养模式中,也聘请了集佳资深的律师及代理人成为客座教授,借助各种交流形式让学生们更好地深入市场,了解企业,有助于提高、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层次和水平。


(八)加强与国际组织合作共同培养


WIPO学院一直不遗余力地促进各国知识产权教育的发展,已经在世界其他7个国家分别选择一所大学合作开展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项目。在2016年11月,上海同济大学与WIPO签署了协议,联合培养知识产权硕士生,这个合作基于WIPO与同济大学在对复合型跨学科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理念是吻合的。WIPO也以该项目为载体,计划将我国知识产权对创新发展发展的成功经验传播、推广至其他发展中的国家。


结语


在全球的发达国家中,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企业对知识产权管理也是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理解知识产权人才的复合型特点,需要准确把握知识产权本质上就是一个跨专业的学科,在教育中可以结合各高校的具体优势来开设课程,借鉴发达国家已有的培养经验和模式,根据我国市场主体的实际需求情况,完善与优化高校的培养模式,提供质量合格的专业知识产权人才资源储备,让我国企业更好地应对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同时提升国家竞争力。


注释:

[1]基金项目:国家知识产权局软科学课题“企业知识产权人才需求与知识产权学科建设对接机制研究”(SS17-C-30)广东金融学院2016年重点研究项目“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养研究——基于企业需求视角”(16XJ01-04)

[2]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何志敏接受腾讯网的访谈

[3]杜菁,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探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 (3)

[4]秦琴,重庆市理工科院校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的研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8)

[5]李国英,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J],高教论坛,2012(2)

[6]周大正、章然,知识产权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紧俏[N],温州日报,2013年9月18日

[7]知识产权人才匮乏 宁波企业遭遇成长的烦恼,中国宁波网 ,2016年7月15日

[8]广东省人社厅,广东急需紧缺人才共35195人 经营管理类最缺[N],来源:腾迅网,2014年11月29日

[9]金萍,浙江有三所院校专门培养知识产权人才[N],每日商报,浙江在线·教育频道,2007年10月25日,

[10]对宁波舜宇光学科技公司的法务部部长陈焕波的访谈,知识产权人才匮乏 宁波企业遭遇成长的烦恼[N],中国宁波网 ,2016年7月15日

[11]张宝山,专利事业呼唤“复合型”人才,中国人大杂志[J],2014(11)

[12]中科院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中心主任、上海盛知华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CEO纵刚2016年8月23日在“对话张江”中专访的发言

[13]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其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14]人民网对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星微集团董事局主席邓中翰的访谈——站在“风口”上的人工智能[N],来源:人民网,2017年05月02日

[15]《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编制。

[16]易华、玉胜贤,“互联网 +”视域下我国高校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5(4)

[17]谢乒、王新华,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的高校培养机制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2(11)

[18]周大正、章然,知识产权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紧俏[N],温州日报,2013年9月18日

[19]杜伟,高校知识产权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究,政法论丛[J],2013 年第6期

[20]资料来源于:陶鑫良,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模式[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5年08月04日;陶鑫良,培养企业知识产权人才迫在眉睫,中国知识产权报,2013年10月4日

[21]王浩、何铭,我国当前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科技信息,2010(23)

[22]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知识产权局局长谢商华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的建议

[23]谢乒、王新华,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的高校培养机制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2(11)

[24]张宝山,专利事业呼唤“复合型”人才[J],中国人大杂志 ,2014年(11)

[25]张曼,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 (17)

[26]该专业的教学和科研,由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科团队全面支撑,还设立了由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平等9位知名学者组成的教授指导委员会,聘请了腾讯专利负责人王活涛、艾默生知识产权经理刘永刚等9位企业知识产权资深主管作为客座教授,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唐珺,市场竞争法与创新战略,知识产权出版社[M],2017年

周莹,新形势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2014 (3):24-25

吴广海,知识产权人才需求导向下高校实践教学的优化问题[J],中国科技信息,2013(7):203-204

唐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知识产权出版社[M],2012年

睢利萍,论知识经济时代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90-93



来源: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

作者:唐珺  广东金融学院副教授、博士

编辑:IPRdaily赵珍          校对:IPRdaily纵横君


推荐阅读(点击图文,阅读全文)



“知识产权人才”的高校培养模式——以企业经营管理需求为视角

2018全球知识产权生态大会(演讲嘉宾&详细议程)


“知识产权人才”的高校培养模式——以企业经营管理需求为视角

IP生态新格局!「G40亚太知识产权领袖闭门峰会」震撼来袭!


“投稿”请投邮箱“iprdaily@163.com”


“知识产权人才”的高校培养模式——以企业经营管理需求为视角

「关于IPRdaily」


IPRdaily成立于2014年,是全球影响力的知识产权媒体+产业服务平台,致力于连接全球知识产权人,用户汇聚了中国、美国、德国、俄罗斯、以色列、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科技公司、成长型科技企业IP高管、研发人员、法务、政府机构、律所、事务所、科研院校等全球近50多万产业用户(国内25万+海外30万);同时拥有近百万条高质量的技术资源+专利资源,通过媒体构建全球知识产权资产信息第一入口。2016年获启赋资本领投和天使汇跟投的Pre-A轮融资。

(英文官网:iprdaily.com  中文官网:iprdaily.cn) 

 

本文来自IPRdaily.cn 中文网并经IPRdaily.cn中文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权利人同意,并附上出处与作者信息。文章不代表IPRdaily.cn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prdaily.cn/”

豆豆投稿作者
共发表文章4685
最近文章
关键词
首席知识产权官 世界知识产权日 美國專利訴訟管理策略 大数据 软件著作权登记 专利商标 商标注册人 人工智能 版权登记代理 如何快速获得美国专利授权? 材料科学 申请注册商标 软件著作权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 专利侵权纠纷行政处理 专利预警 知识产权 全球视野 中国商标 版权保护中心 智能硬件 新材料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躲过商标转让的陷阱 航空航天装备 乐天 产业 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 著作权 电子版权 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中国专利年报 游戏动漫 条例 国际专利 商标 实用新型专利 专利费用 专利管理 出版管理条例 版权商标 知识产权侵权 商标审查协作中心 法律和政策 企业商标布局 新商标审查「不规范汉字」审理标准 专利机构排名 商标分类 专利检索 申请商标注册 法规 行业 法律常识 设计专利 2016知识产权行业分析 发明专利申请 国家商标总局 电影版权 专利申请 香港知识产权 国防知识产权 国际版权交易 十件 版权 顾问 版权登记 发明专利 亚洲知识产权 版权归属 商标办理 商标申请 美国专利局 ip 共享单车 一带一路商标 融资 驰名商标保护 知识产权工程师 授权 音乐的版权 专利 商标数据 知识产权局 知识产权法 专利小白 商标是什么 商标注册 知识产权网 中超 商标审查 维权 律所 专利代理人 知识产权案例 专利运营 现代产业
本文来自于iprdaily,永久保存地址为http://www.iprdaily.cn/article_20268.html,发布时间为2018-11-12 09:29:29

文章不错,犒劳下辛苦的作者吧

    我也说两句
    还可以输入140个字
    我要评论
    回复
    还可以输入 70 个字
    请选择打赏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