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我们已发送验证链接到您的邮箱,请查收并验证
没收到验证邮件?请确认邮箱是否正确或 重新发送邮件
确定
产业行业政策诉讼TOP100招聘湾区IP动态职场人物国际视野许可交易深度专题活动商标版权Oversea晨报董图产品公司审查员说法官说首席知识产权官G40领袖机构企业专利大洋洲律所

我国「机器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

国际视野
豆豆7年前
我国「机器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

我国「机器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


原标题:机器人发展回顾与思索 | 我国机器人发展现状与思路


机器人发展回顾与思索


王国强 邓元慧 |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转自:《张江科技评论》2017年第1期


机器人作为高新技术,其技术和产业发展历程与世界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影随行。

我国「机器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


机器人常常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一方面,机器人是制造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的重要载体,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机器人技术在社会生活领域的广泛应用,还催生了可从事修理、运输、清洗、救援、监护等工作的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有望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突破口。因此,当前的德国“工业4.0”、美国“重振制造业计划”、日本“再兴战略”,以及我国的“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创新战略都把发展机器人作为抢占技术和市场制高点的重要战略举措。机器人作为高新技术,其技术和产业发展历程与世界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影随行。


1、机器人及其概念的诞生


机器人概念的诞生和世界上第一台机器人的问世都是近几十年的事,然而,人类希望能制造出像人一样的机器代替自己工作却有几千年的历史。


制造出像人一样的机器既是世界各国文明的不懈追求,也是人类对自身世界的探索。在古代中国文明中,有最早记载黄帝时代发明的“指南车”、西周时期的“伶人”、东周时期鲁班的“鹊鸟”,三国时期诸葛亮的“木牛流马”等自动机械装置。在其他世界文明中,有公元前1400年左右古巴比伦人发明的“漏壶”,公元前200年古希腊人发明的“自动机”,中世纪欧洲著名科学家和艺术大师达·芬奇发明的以齿轮为驱动装置,可坐可站且头部会转动的“机器人”。


随着近代科学革命的发生,出现了技术水平更高的“机器人”。例如,1738年法国天才技师戴·沃康松发明的“机器鸭”,1773年瑞士钟表匠杰克·道罗斯父子发明的能写字的“玩偶”。以蒸汽机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后,1801年法国人雅卡尔发明了穿孔卡片控制的“自动织机”,1822年英国人巴贝奇发明了可编程的机器“差分机”,1893年加拿大人摩尔发明了靠蒸汽驱动能行走的“蒸汽人”,1927年美国西屋公司工程师温兹利发明了第一个电动机器人“电报箱”。就技术而言,“机器人”完成了从单一的机械动作发展到完成复杂的机械动作,动力装置也从机械动力发展到电动装置,并且这种重复性的机械动力装置被逐渐应用到工厂劳动中。


我国「机器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

左上:古巴比伦人发明了“漏壶”,右上:机器鸭,下图:指南车


20世纪中期,随着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需求,自动化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1952年,第一台数控机床诞生;1954年,美国人乔治·德沃尔制造出第一台可编程的机器人;1958年,被誉为机器人之父的美国人约瑟夫·恩格尔伯格创建了世界第一家机器人公司Unimation,并于1962年生产出第一台机器人 ,机器人的历史才算真正开始。


机器人概念的诞生和认知过程反映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期待与担忧。英文机器人(Robot)一词最早出现在1920年捷克剧作家卡尔·卡配克(Karel Capek)的剧本《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Rossum’s UniversalRobots)中。“robot”一词源自捷克语“robota”,意为“农奴”。剧中,机器人开始没有情感,只能按照主人的命令从事繁重的劳动。后来,罗萨姆公司让机器人拥有了情感,“觉醒后”的机器人发现了人类的自私、狭隘,于是开始反抗并最终消灭了人类。由于该剧深刻地预告了机器人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悲剧性影响,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机器人的名字由此诞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机器人概念“Robot”从一开始就包含了如何处理人与机器人之间的伦理问题。


为了防止机器人伤害人类,美国科幻作家阿西莫夫(Jsaac Asimov)于1940年提出了“机器人三原则” :(1)机器人不应伤害人类;(2)机器人应遵守人类的命令,与第一条违背的命令除外;(3)机器人应能保护自己,与第一条相抵触者除外。这是给机器人赋予的伦理性纲领,机器人学术界一直将这个纲领原则作为机器人开发的准则。科幻作家通过自己的创作,反思了科技发展和人类生存空间之间的张力。事实上,当前大家热议的“社交机器人”“性爱机器人”等,再次把机器人所涉及的伦理问题抛在人们面前。究竟什么才是机器人?由于机器人概念赋予了人的含义和哲学思考,充满了想象空间,大家对机器人的概念始终莫终一是。


但是,科学家和学术界需要更加明确的定义。1967年,在日本召开的第一届机器人学术会议,就提出了两个有代表性的定义:一是森政弘与合田周平提出的:“机器人是一种具有移动性、个体性、智能性、通用性、半机械半人性、自动性、奴隶性等7个特征的柔性机器”;另一个是加藤一郎提出的具有如下3个条件的机器称为机器人:(1)具有脑、手、脚等三要素的个体;(2)具有非接触传感器(用眼、耳接受远方信息)和接触传感器;(3)具有平衡觉和固有觉的传感器。从技术形态上,1981年美国国家标准局((NBS)提出一个世界公认的机器人定义:“一种通过编程可以自动完成操作或移动作用的机器装置”。


198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对工业机器人进行了定义:“工业机器人是一种具有自动控制的操作和移动功能,能完成各种作业的可编程操作机。”至此,机器人概念才明确下来。


2、机器人技术日新月异


技术是累积发展的,它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累积效应。机器人作为自动化中高级的综合技术,经历了长期的技术积累和革命性的突破。从第一台公认的机器人问世到现代机器人,从技术形态上看可为分三代:第一代是示教再现型机器人,主要是在人的控制下完成自主运动;第二代是具备感觉的机器人,能根据传感器获得信息,调整状态完成某项操作;第三代是智能机器人,是通过各种传感器、测量器等来获取环境信息并自主进行决策完成预定复杂运动。


从1801年法国人雅卡尔发明了穿孔卡片控制的“自动织机”,到1959年第一台工业机器人的诞生,自动化技术的积累长达一个半世纪。18世纪中后期发生了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使欧洲进入了“机器时代”,为机械运动控制提供了力学意义上的技术基础。瓦特在发明改进蒸汽机时所发明的离心式调速器是一项重大技术创新突破,可以说开创了机械自动控制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1801年法国发明的穿孔卡片控制的“自动织机”,1820年法国发明的第一台成品计算机,1830年美国发明的可编程的凸轮机构的可编程自动机,这些积累使机械自动化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期发生的以电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技术革命,电力电子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1892年美国生产了电力传动吊车,1898年美籍发明家特斯拉发明了一艘无线电遥控船。1946年美国发明的磁性存储过程控制器,开辟了工业设备普遍使用编制控制的时代。同年,美国研制成功了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标志着数值计算、逻辑推理、记忆存储技术得到巨大突破,使复杂机械运动自动控制得到巨大发展。1948年,美国数学家维纳出版了《控制论》一书,为机器人控制奠定了理论基础。1952年,第一台数控机床诞生。可以说,长时间的技术积累和理论储备,以及主导技术的革命性变化,催生了世界第一台机器人在美国的诞生。


我国「机器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

提花织布机


第三次技术革命快速实现了从第一代机器人到第三代机器人的大幅跨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电子学、数学、控制论、半导体技术、精密机械、电磁学的发展,大大推动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进步。例如,1959年,菲尔克公司研制成了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1964年,IBM公司出现了第一台360系列计算机,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迅速从美国逐步扩展到了欧洲、日本,并在60年代达到高潮。1962年厄恩斯特研制出带有触觉传感器的机械手,1965年世界上第一个带有视觉传感器的机器人诞生。1968年,美国斯坦福国家研究所研制的机器人Shakey具备了一定的人工智能,能够进行感知、环境建模、行为规划并执行任务。由于当时技术所限,控制Shakey的计算机体积过于庞大且运算速度缓慢,未能投入实际应用中,但它却是世界上第一台智能机器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些机器人又常常被称为“积木世界”中的活动试验装置。


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建立了用计算机对运动轨迹的辅助制图的算法和程序,使现代控制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第二代机器人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74年美国辛辛那提·米拉克龙公司开发了多关节机器人。1979年,Unimation公司又推出了PUMA机器人,它是一种多关节、全电机驱动、多CPU二级控制的机器人,采用VAL专用语言,可配视觉、触觉、力觉传感器,是当时技术最先进的工业机器人。


20世纪80年代,不同结构、不同控制方法和不同用途的工业机器人在发达国家进入了实用化普及阶段。日本把1980年称为“机器人普及元年”,开始在各个领域推广使用机器人,传感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智能机器人概念日渐深入人心。1985年以后,在日本称为“智能机器人的时代”。短短20年时间,机器人实现了从第一代到第三代的大幅跨越。因此,第三次科技革命也可称为机器人技术发展的“黄金时代”。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机器人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传感器技术的融合不断加快,也为智能机器人、仿生机器人以及新一代机器人的诞生与发展打开了大门。例如,2010年日本发那科公司推出了第一台学习控制机器人,2014年日本推出了高仿真人形机器人等。


我国「机器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

高仿真人形机器人


3、产业迈入智能化阶段


机器人产业与机器人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机器人产业的形成除了具有机器技术系统之外,还需要机器人的制造系统,即具有专门生产机器人的整机、主机元件和配套设备的厂家。因此,机器人产业的形成关键在于机器人的制造和机器人的使用紧密结合的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机器人产业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产业孕育期、产业形成期、产业发展期和智能化时期。


第一阶段产业孕育期为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主要发生在美国。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看,在社会需求刺激下经历了100多年的技术储备,机器人技术终在美国实现。但是,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除了技术进步作为产业形成的核心力量之外,机器人企业的诞生和一定数量的从业人员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1958年,世界第一家机器人企业Unimation诞生(1960年被Condec公司收购),同年美国机床铸造公司也研制出了机器人;1962年,第一台机器人Unimate在通用汽车制造厂上线;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企业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遥控机械手或称操作器,能像人手一样灵活地进行各种作业,使机器人制造有了生产基础。同时,美国原子能委员会阿尔贡研究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国际研究所、斯坦福大学等相继成立了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研究室,也培养大批机器人技术从业人员。


另外,美国机器人产业的兴起还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一是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逐步建立起来适应大规模生产的流水生产线,由于改变周期较长,不适应多种小批量生产的需要,柔性生产线的概念及试验性的设计就此诞生;二是市场竞争要求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自动化生产和机器人生产在当时可提高30%生产率;三是美国老龄化人口增长较快,1960年已达34%,而年青人又不愿在高温或有毒的环境下干那些单调、重复性的工作。尽管第一台机器人在美国诞生,但是产业发展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是美国政府担心机器人导致就业情况恶化,且当时的机器人结构复杂、造价高,吓跑了许多使用厂家。日本川崎重工业公司从美国Unimation公司引进了机器人和机器人技术,建立起生产车间,并于1968年试制出第一台川崎的Unimate机器人。与此同时,大小工厂竞相研制机器人,一时总数达86家之多,形成了日本机器人发展的第一次高潮,为机器人全球产业的形成做出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产业形成期为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主要发生在日本。为了使机器人产业稳步发展,1973年以米本完二为首的一批有识之士发起成立了日本产业用机器人协会,成为制造厂与用户之间的纽带。协会通过各种办法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准确地预测现在和将来的需求与可能,以此为据制定各个时期的发展课题,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研究,逐步建立起从基础元件到辅机在内的日本机器人工业生产体系。到了1980年,已经拥有包括生产固定程序等简易机器人在内的生产厂家120多家,仅生产高级机器人的厂家就有70家,占世界这类厂家总数的40%。工业机器人的年产量达到19300台,累积生产台数76700台,占世界拥有量的70%左右,年产值为784亿日元,累积产值2339亿日元,居世界各国之首,堪称世界“机器人王国”。日本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使美国政府与企业对于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认识有了改变,开始制定机器人重点技术路线,机器人行业的发展集中于航空、核工程、海洋等特殊领域的高级机器人的开发,机器人的主要用户是政府和军方。


第三阶段产业发展期为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这个时期的机器人产品的主要特征是研发多样化和市场全球化。机器人开发范围不断扩大,服务、特种机器人进入研究阶段。在满足本国需求的同时,不断向外输出机器人产品,市场逐步趋于成熟。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经济萧条,于是日本机器人市场逐步向全球市场转移,海外成为拉动日本机器人产业增长的重要力量,日本出现历史上第二次机器人热潮。1996年,那智不二越公司拓展其机器人业务至切割工具、轴承等领域。2000年,日本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研究出第一代仿人机器人。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在语音识别技术、图像识别和分析领域加紧布局,使美国在机器人软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推动了机器人向智能化方向发展。1999年,IntuitiveSurgical公司推出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德国、瑞士等国的机器人产业这时也开始形成规模。


第四阶段智能化时期为21世纪初期至今。主要特征是机器人市场稳步增长,智能化成为发展趋势,工业机器人产业链极具优势。进入21世纪后,受到劳动力不足、人口老龄化等刚性需求的驱动,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和物联网、大数据、计算机、人机交互等先进技术快速迭代的影响,人们对机器人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且要求更加智能化的机器人应用于实际。因此,除了工业机器人,各类服务机器人应运而生,且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由于服务机器人的外围技术未能解决、单位价值高的服务机器人整体水平技术低下、发展速度缓慢等原因,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而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除2008年第四季度全球金融风暴导致工业机器人的销量急剧下滑,直至2010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逐渐由2009年的谷底恢复外,全球工业机器人的需求总体稳步增长。特别是2010年以来,汽车业投资摆脱了周期性的影响,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也逐步增加。此外,电子电气制造、橡塑制品、制药、食品与饮料以及金属与机加工等产业的发展,也增加了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首次突破24万台,其中亚洲销量约占全球销量的2/3,销量为14.4万台;欧洲地区为5万台,其中东欧地区销量增速达到29%,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北美地区销量达到3.4万台。中国、韩国、日本、美国和德国的总销量占全球销量的3/4。中国、美国、韩国、日本、德国、以色列等国是近年工业机器人技术、标准及市场发展较活跃的地区 。


4、我国机器人发展进入顶层设计阶段


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机器技术研究,80年代初一些学术组织和相关研究机构相继成立,并实施国家“863计划”。90年代,基本实现了国产机器人的商品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点焊、弧焊、装配等产品相继问世。进入21世纪后,我国机器人技术及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十五”期间国家对机器人发展做出了战略调整,从单纯的机器人技术研发向机器技术与自动化工业装备扩展。“十一五”期间重点开展了机器人共性技术的研究。“十二五”期间,重点放在促进机器人产业链逐步形成上。“十三五”期间,主要是加强顶层设计。《中国制造2025》把机器人作为重点发展领域,并专门出台《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机器人的发展成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关键。2015年举办的首届世界机器大会,大大提高了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影响力。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当前我国机器人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相关产品质量、性能、可靠性等方面也与国外产品有较大差距,总体的技术水平仍处于前沿跟踪阶段,只在部分特种机器人领域实现并跑。


回顾机器人的概念产生、技术发展和产业形成的历史过程,至少给我们带来了几点启示。一是“Robot”一词的出现和被广泛使用,反映了技术创新中我们应该遵循什么样的伦理准则。机器人因为代替人工作而出现,机器人因为要代替人给人们带来恐惧与不安,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要求人们重视技术创新的伦理问题。二是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技术积累与技术革命之间的关系。机器人技术是一项高级自动化技术,从机械自动化到电气自动化,再到智能自动化不断发展的过程,期间的历次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技术创新对自动化成为一门学科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三是机器人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壮大过程反映了国家社会的需求、技术基础积累和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造成美国机器人产业、日本机器人产业发展不平衡性的重要原因,不是技术的差距而是产业政策的不同。


5、机器人发展简史


古代机器人


黄帝时代:5000多年前,我国古代就已经发明了用来指示方向的一种机械装置“指南车”。


西周时期,我国的能工巧匠偃师研制出了能歌善舞的伶人,这是我国最早记载的机器人。


公元前1400年,古巴比伦人发明了“漏壶”,利用水流来计量时间。


公元前200年,古希腊人发明了“自动机”,以水、空气和蒸汽压力为动力的会动的雕像,可以自己开门,还可以借助蒸汽唱歌。


1738年,法国天才技师雅克·戴·沃康松(Jacques de Vaucanson)发明了“机器鸭”。


1773年,瑞士的钟表匠皮埃尔·雅克德罗父子发明了能写字和演奏的“玩偶”。


1801年,法国人约瑟夫·玛丽·雅卡尔(Joseph MarieJacquard))发明了提花织布机(Jacquard Loom)


现代机器人


1954年,美国人乔治·沃尔德制造出第一台可编程的机器人


1958年,被誉为机器人之父的美国人约瑟夫·恩格尔伯格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家机器人公司Unimation。


1959年, Unimation公司生产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


1965年,世界上第一个带有视觉传感器的机器人诞生。


1968年,美国斯坦福国家研究所研制的机器人Shakey具备了一定的人工智能。


1974年美国辛辛那提·米拉克龙公司开发了多关节机器人。


1979年,Unimation公司推出了PUMA机器人,是当时技术最先进的工业机器人。


2010年,日本发那科公司推出了第一台学习控制机器人(Learning Control Robot)


2014年,日本推出了高仿真人形机器人


2015年,首届机器人大会在中国召开,标注着中国的机器人进入大发展时期。



我国机器人发展现状与思路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何玉庆 梁波


很久以来,“制造出像人一样的机器,从而将人类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就是人们的美好梦想:如古希腊诗人荷马的长篇叙事诗《伊利亚特》中冶炼之神海倍斯特司用黄金铸造的美丽侍女、中国西周时期能歌善舞的人造伶人、三国时期诸葛亮制作的木牛流马等等。虽然这些传说或记载的真实性不可尽信,但人们对于“类人机器”的向往可见一斑。自上世纪六十年代第一台商业化的工业机器人诞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服务业、军事等众多领域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正以独特的方式影响着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机器人概念和分类


机器人种类繁多,其概念内涵和外延均十分宽泛,并且应用场合多种多样,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甚至不同领域的技术开发人员及用户,对“机器人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加之当前很多公司利用机器人行业的影响将很多不具备机器人本质特征的产品冠以机器人的名义推向市场,导致人们对于机器人概念的理解存在较大的模糊性。


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和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委员会给出的机器人定义是:一种能够执行某种任务的、两轴或者多轴可编程的、具有一定自主性(这里的自主性是指在没有人的干预情况下能够基于当前状态和感知执行特定任务的能力)的驱动机构。我国已故著名战略科学家,被称为“中国机器人之父”的蒋新松院士曾经给机器人下过一个定义:一种具有拟人功能的机械电子装置。这一概念高度概括了机器人的特征,至今对我们理解机器人系统仍然有极大的借鉴价值。综上,笔者认为能冠以机器人名称的系统或产品应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能够自动执行某个、某些或某类任务;二是具有通过编程改变功能的能力。


关于机器人的分类也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根据用途分为两大类:一是工业机器人;二是服务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又分为个人服务机器人和专业服务机器人。国内目前通常将机器人分为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第一,工业机器人产业初具规模。工业机器人作为制造业的重要基础装备,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早在“九五”期间,我国已经掌握了工业机器人的设计和集成技术,研制出弧焊机器人、点焊机器人、切割机器人、喷涂机器人、平面关节型装配机器人、直角坐标型装配机器人、移动搬运机器人、移动包装机器人等国产工业机器人系列产品,实现了批量化生产,迫使国外品牌产品降低了价格,培育了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等机器人企业,组织实施了100余项工业机器人应用示范工程,在汽车、摩托车、家电、烟草、化工、电器等行业推广应用机器人自动工作站和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劳动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最新的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约29万台,同比增长14%,其中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9万台,同比增长31%。而在2016年底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公布的《2016年上半年工业机器人市场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国内机器人企业累计销售19257台机器人,较上年增长37.7%,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0.2%,实际销量比上年增长70.8%。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国产机器人产品占据了可观的市场份额,发展态势迅猛,初具规模。


第二,特种机器人从无到有,已经逐步形成产业化态势。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先后研制出一大批特种机器人并得到应用,如:辅助骨外科手术机器人和脑外科机器人成功用于临床手术,低空飞行机器人在南极科考中得到应用,微小型探雷扫雷机器人参加了国际维和扫雷行动,空中搜索探测机器人、废墟搜救机器人等地震搜救机器人成功问世,细胞注射微操作机器人已应用于动物克隆实验,国内首台腹腔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进行了动物试验并通过了鉴定,反恐排爆机器人已经批量装备公安和武警部队;水下机器人在海底资源勘探、北极科考等领域获得了成功应用。


近年来,一些特种机器人陆续开始进入市场,并且形成一定的产业化规模。如反恐排爆机器人已经装备我国公安部多个机构,并且随我国维和工兵分队远赴黎巴嫩参与维和使命;工业级飞行机器人(无人机)是近些年涌现出来的一个新的装备,其在农业、电力、公安等领域已经获得了应用,显示出了极大的市场前景。国内特种机器人产业化态势已经形成。


完善我国机器人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大力支持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制造水平提升,摆脱机器人相关基础工业落后局面。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机器人产品中,减速器、伺服电机等核心器件依赖进口的现象仍未根本改变,在2016年工信部等单位联合印发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对该问题予以明确,并提出了发展规划。应尽快选择支持重点单位,开展基础研发工作,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要注意:既要避免重复投入,也要避免低水平的恶性竞争。


抓住特种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发展的黄金机遇,提升我国机器人技术与产品自主研发水平。相对于工业机器人来说,特种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尚处于市场化的初期,国外尚没有商业巨头出现,但由于应用场景广泛、市场潜力巨大,人们对相关产品的预期极高,背后隐藏着巨大的产业化商机。我们应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智能性与自主性、环境感知与路径规划、导航定位与控制、人机交互和多机协调与合作等核心技术,抢占先机。


在推动技术发展的同时,要注重政府引导作用,通过制度创新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与机器人发展水平最高的日、美、德三国相比,我国机器人在技术和产业发展上均存在差距。技术差距的内在原因是制度、政策、环境和人才,产业差距的主要原因是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水平低、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与规划以及企业相关人才严重不足。因此,国家应有长期的政策和规划作保证,从战略上完善顶层设计,加强政策引导,以行业需求引领机器人技术发展,避免分散封闭、简单重复、小而全且经费导向碎片化等倾向。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注重新技术研发,抓住新市场机遇”是提升我国经济活力的重要抓手之一。相信随着相关制度的完善、投入的持续增加,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必将在世界机器人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来源:《张江科技评论》,学习时报

作者:王国强 邓元慧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何玉庆 梁波

编辑:IPRdaily 赵珍  /   校对:IPRdaily   纵横君


推荐阅读



我国「机器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

华谊兄弟撤诉!“非诚勿扰”之“围魏救赵”失足!


我国「机器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

「关于IPRdaily」


IPRdaily成立于2014年,是全球影响力的知识产权媒体+产业服务平台,致力于连接全球知识产权人,用户汇聚了中国、美国、德国、俄罗斯、以色列、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科技公司、成长型科技企业IP高管、研发人员、法务、政府机构、律所、事务所、科研院校等全球近50多万产业用户(国内25万+海外30万);同时拥有近百万条高质量的技术资源+专利资源,通过媒体构建全球知识产权资产信息第一入口。2016年获启赋资本领投和天使汇跟投的Pre-A轮融资。

(英文官网:iprdaily.com  中文官网:iprdaily.cn) 


我国「机器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

本文来自《张江科技评论》,学习时报并经IPRdaily.cn中文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权利人同意,并附上出处与作者信息。文章不代表IPRdaily.cn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prdaily.cn/”

豆豆投稿作者
共发表文章4685
最近文章
关键词
首席知识产权官 世界知识产权日 美國專利訴訟管理策略 大数据 软件著作权登记 专利商标 商标注册人 人工智能 版权登记代理 如何快速获得美国专利授权? 材料科学 申请注册商标 软件著作权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 专利侵权纠纷行政处理 专利预警 知识产权 全球视野 中国商标 版权保护中心 智能硬件 新材料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躲过商标转让的陷阱 航空航天装备 乐天 产业 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 著作权 电子版权 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中国专利年报 游戏动漫 条例 国际专利 商标 实用新型专利 专利费用 专利管理 出版管理条例 版权商标 知识产权侵权 商标审查协作中心 法律和政策 企业商标布局 新商标审查「不规范汉字」审理标准 专利机构排名 商标分类 专利检索 申请商标注册 法规 行业 法律常识 设计专利 2016知识产权行业分析 发明专利申请 国家商标总局 电影版权 专利申请 香港知识产权 国防知识产权 国际版权交易 十件 版权 顾问 版权登记 发明专利 亚洲知识产权 版权归属 商标办理 商标申请 美国专利局 ip 共享单车 一带一路商标 融资 驰名商标保护 知识产权工程师 授权 音乐的版权 专利 商标数据 知识产权局 知识产权法 专利小白 商标是什么 商标注册 知识产权网 中超 商标审查 维权 律所 专利代理人 知识产权案例 专利运营 现代产业
本文来自于iprdaily,永久保存地址为http://www.iprdaily.cn/article_16792.html,发布时间为2017-07-20 10:47:32

文章不错,犒劳下辛苦的作者吧

    我也说两句
    还可以输入140个字
    我要评论
    回复
    还可以输入 70 个字
    请选择打赏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