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我们已发送验证链接到您的邮箱,请查收并验证
没收到验证邮件?请确认邮箱是否正确或 重新发送邮件
确定
产业行业政策诉讼TOP100招聘湾区IP动态职场人物国际视野许可交易深度专题活动商标版权Oversea晨报董图产品公司审查员说法官说首席知识产权官G40领袖机构企业专利大洋洲律所

专利视角下的智能座舱创新之路

行业
纳暮6个月前
专利视角下的智能座舱创新之路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IPRdaily立场#


“本文将从专利层面分析智能座舱技术现状,研究其未来创新方向。”


新能源汽车兴起后,“软件定义汽车”的概念进入大众的视野,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成为被广泛认同的未来发展趋势。智能座舱由于实现难度低,更易被消费者感知,正成为各类新技术的综合应用载体。本文将从专利层面分析智能座舱技术现状,研究其未来创新方向。


PART01
智能座舱技术创新不断加快


用户需求定义新一代智能座舱。随着智能汽车的普及,用户对汽车的价值理解逐渐从出行工具向“第三生活空间”转变,人机交互的多维度、车载娱乐信息系统的丰富性、移动座舱的智能化已成为用户购车的关键决定性因素。整车企业和供应商们通过不断发展新技术来满足驾驶者和乘客的安全性、舒适性、趣味性以及个性化需求。

智能座舱技术边界不断延伸。相比传统座舱,智能座舱更强调“平台+生态”的构建,座舱不再是孤立的出行空间,而是连接万物的智能移动空间,伴随人机交互、网联服务、场景拓展的深化,智能网联汽车将通过智能座舱全面融入智慧交通和智慧城市生态。

智能座舱相关专利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截止2023年11月底,我国智能座舱相关专利共申请51376件,专利申请量从2020年开始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整车企业、零部件供应商、通信企业、科技公司等纷纷发力布局该领域,预计此增加趋势将继续保持(2022年之后申请的专利未完全公开)。


专利视角下的智能座舱创新之路

图1 我国智能座舱专利申请态势


通信科技公司及整车企业依托技术优势加快产品布局。在我国智能座舱专利申请人TOP10中,华为、腾讯、维沃等通信科技公司以系统软件、云服务为突破口,着力布局座舱整体生态,成为智能座舱领域的领头羊;长安、一汽等整车企业从软硬件整合角度出发,以完善座舱体验为目的进行相关布局;而博泰作为车联网企业,凭借底层软件、操作系统、车机互联等领域的技术优势,重点布局座舱平台集成解决方案,位列排行榜第六位。值得一提的是,博泰还与排名第一的华为就车机等领域相关专利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交叉许可,进一步巩固了双方在此领域知识产权的优势地位。


专利视角下的智能座舱创新之路

图2 我国智能座舱专利申请人TOP10


交互功能不断丰富已成为国内企业专利布局的重点。智能座舱由座舱硬件(系统与零部件)、座舱软件(软件与架构)及人机交互(交互界面与交互方式)三部分构成,其中人机交互相关专利占比达到45%,成为企业品牌差异化的重要发力点。


专利视角下的智能座舱创新之路

图3 我国智能座舱专利技术构成


人机交互专利申请人TOP10中,通信科技公司仍处于技术垄断地位;博泰位列第四,为TOP10中唯一一家车联网企业,彰显自身产品强劲实力;小鹏、现代等整车企业开始重视此领域专利布局,与驾驶场景相结合推动整车智能化的快速升级。


专利视角下的智能座舱创新之路

图4 我国智能座舱人机交互领域专利申请人TOP10


PART02
多领域融合加快智能座舱集成发展


智能座舱从满足基础需求的按键式操作,演变到现在的电子甚至体态式操作,逐步以硬件为支撑,通过软件的多重表达的形式满足使用者个性化的需求。座舱内硬件电子化、舱域控制系统集成化、座舱整体交互多模化等多领域交叉融合,成为技术创新的爆发区。


专利视角下的智能座舱创新之路

图5 智能座舱融合架构


智能网联平台技术的成熟生态与智能座舱功能化的融合可提供更智能的驾乘体验。基于技术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双重考虑,智能座舱已经跨越了单点智能的阶段,进入到了协同智能的阶段。因此以座舱域为切入点,结合网联化平台技术,进行智能驾驶功能与智能座舱体验的跨域融合,最终实现“舱驾一体化”的高级别自动驾驶已成为必然趋势。从平台技术领域专利TOP10申请人专利布局侧重点来看,云平台赋能智能座舱实现舱内舱外全场景的主动感知、主动执行。其中,丰田、比亚迪、长安等整车企业以感知硬件为突破口,实现部分ADAS功能的融合交互体验;博泰、华为等企业则通过融入车-路-云一体化云控平台,不仅布局全感知座舱,主动交互、主动执行完善更高阶自动驾驶,还注重相关高价值专利的培育。例如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2023中国·海淀高价值专利培育大赛”中,博泰凭借云平台相关产品的高价值专利布局入围决赛TOP5。


专利视角下的智能座舱创新之路

图6 我国平台技术领域专利申请人TOP10


交互方式的多样化促进了用户与车机交互场景的全面升级。从目前的人机交互领域头部企业专利布局情况看,提高语音交互准确性和响应速度是目前各大企业专利布局的重点,通信科技公司从语音结合语义角度出发,不断优化语音生成模型;小鹏、一汽等整车企业则主要从语音设备角度进行相关布局;零部件供应商中博泰车联网专利申请量最大,主要布局在语音技术应用领域。触控技术方面,比亚迪一枝独秀,在多点触控技术方面不断创新。手势识别方面,华为、现代、长安则在近距离三维动态、远距离高效识别方面重点布局。智能穿戴、视觉跟踪方面,专利申请数量较少,仅华为、博泰等企业在进行相关研发。现阶段语音、触控、手势、视觉等交互方式各有优缺点,相互难以完全替代,未来以语音为中心的多通道融合交互发展将成为必然趋势,博泰、一汽、腾讯等企业开始着手相关领域布局,预计将与用户数据相结合,拓展形成全新的应用场景。


专利视角下的智能座舱创新之路

表1 典型企业人机交互专利布局概况


座舱域控技术的发展推动产品集成水平提升。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处于分布式向域集中式发展阶段,软硬件解耦成为趋势,座舱软件不再基于某一硬件开发,逐步发展为通过一个域控制器支持多个操作系统实现集中控制。专利申请TOP10企业中,有7家是整车企业,说明整车企业已开始注重此领域自研,未来将以自主开发的电子电气架构为基础,融合座舱域控技术,提升产品集成水平,满足用户体验需求。阿波罗智联和博泰车联网排名第3位和第5位,主要以车机系统为基础,整合座舱功能场景,实现个性化定制需求。


专利视角下的智能座舱创新之路

图7 座舱域控领域TOP10企业技术效果图


PART03
智能座舱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1.保障信息安全是智能座舱高速发展的底线


在车内外网络通讯愈加频繁的趋势下,座舱域中的信息娱乐系统(IVI)成为最易受到网络攻击的模块。USB端口、OTA升级、第三方应用、无线通信、诊断端口等都有可能成为IVI被攻击的漏洞。这些漏洞可以使攻击者通过车内麦克风获取驾驶员谈话信息,还可访问汽车通讯录,甚至通过导航跟踪车辆。为保护乘客的隐私安全、网络安全,通信科技企业、整车企业纷纷从身份验证、加密存储、防护体系构建等角度完善完全体系。从IVI安全领域TOP10申请人中可以看出,整车企业占据TOP10中五席,专利布局多从整车安全体系构建角度出发,优化软件更新方法、安全预警方法等;华为、维沃、腾讯等通信科技公司注重漏洞防护及安全验证;博世、博泰等企业则从车载系统终端访问权限等角度进行相关布局。


专利视角下的智能座舱创新之路

图8 我国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安全领域专利申请人TOP10


2. 智能座舱应用生态多样化趋势下警惕通讯领域标准必要专利风险


互联网、通信企业在人机交互、车联网等方面的技术积累,为智能座舱产业带来新技术的同时,各方商业习惯的不同和知识产权处理方式的差异,也为跨界知识产权纠纷埋下隐患。是否将手机领域的许可模式完全复制在汽车行业成为双方的争议焦点。如何解决当前汽车行业的标准必要专利的困境,文章中多次提到的博泰车联网,其知识产权发展之路可以给我们些许提示。首先,依托自身知识产权优势与行业头部企业华为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交叉许可,实现行业间开放共享;其次,同腾讯、纵目科技等企业展开多维度商业合作,整合产业资源,共筑行业新生态。随着智能座舱产品边界的不断拓宽,国内企业跨界携手建立生态圈,创新合作模式,才能促进产业更加长远、稳定的发展。


3. 海外知识产权布局打好全球产业链基础,为车企出海保驾护航


我国企业在海外申请智能座舱相关专利2200余件,现阶段通过PCT申请国际专利占比超过40%,仍是国内企业申请的主要途径,其次为美国和欧洲。

专利视角下的智能座舱创新之路

图9 我国企业智能座舱相关专利海外布局情况


从专利申请人TOP10可以看出,华为、百度、腾讯等通信科技公司占据TOP10中五席,海外专利布局意识更强;以比亚迪、吉利为代表的国内整车企业海外专利布局意识还需加强;京东方、博泰、科大讯飞等人工智能或车联网企业,则在语音交互、车载显示、多模交互等领域积极布局。


由于海外专利申请成本较高,我国大多数企业海外专利布局较少。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智能汽车产品走出国门,面对专利布局成熟的海外汽车产业链,我国企业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布局策略、侵权预警分析等),应对有可能产生海外侵权风险。


专利视角下的智能座舱创新之路

图10 智能座舱相关专利海外申请人TOP10


(原标题:专利视角下的智能座舱创新之路)


来源:汽车知识产权

编辑:IPRdaily辛夷          校对:IPRdaily纵横君


注:原文链接专利视角下的智能座舱创新之路点击标题查看原文)


专利视角下的智能座舱创新之路

「关于IPRdaily」


IPRdaily是全球领先的知识产权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致力于连接全球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人才。汇聚了来自于中国、美国、欧洲、俄罗斯、以色列、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科技公司及成长型科技企业的管理者及科技研发或知识产权负责人,还有来自政府、律师及代理事务所、研发或服务机构的全球近100万用户(国内70余万+海外近30万),2019年全年全网页面浏览量已经突破过亿次传播。


(英文官网:iprdaily.com  中文官网:iprdaily.cn) 


本文来汽车知识产权并经IPRdaily.cn中文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权利人同意,并附上出处与作者信息。文章不代表IPRdaily.cn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prdaily.cn”

纳暮投稿作者
共发表文章3086
最近文章
关键词
首席知识产权官 世界知识产权日 美國專利訴訟管理策略 大数据 软件著作权登记 专利商标 商标注册人 人工智能 版权登记代理 如何快速获得美国专利授权? 材料科学 申请注册商标 软件著作权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 专利侵权纠纷行政处理 专利预警 知识产权 全球视野 中国商标 版权保护中心 智能硬件 新材料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躲过商标转让的陷阱 航空航天装备 乐天 产业 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 著作权 电子版权 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中国专利年报 游戏动漫 条例 国际专利 商标 实用新型专利 专利费用 专利管理 出版管理条例 版权商标 知识产权侵权 商标审查协作中心 法律和政策 企业商标布局 新商标审查「不规范汉字」审理标准 专利机构排名 商标分类 专利检索 申请商标注册 法规 行业 法律常识 设计专利 2016知识产权行业分析 发明专利申请 国家商标总局 电影版权 专利申请 香港知识产权 国防知识产权 国际版权交易 十件 版权 顾问 版权登记 发明专利 亚洲知识产权 版权归属 商标办理 商标申请 美国专利局 ip 共享单车 一带一路商标 融资 驰名商标保护 知识产权工程师 授权 音乐的版权 专利 商标数据 知识产权局 知识产权法 专利小白 商标是什么 商标注册 知识产权网 中超 商标审查 维权 律所 专利代理人 知识产权案例 专利运营 现代产业
本文来自于iprdaily,永久保存地址为http://www.iprdaily.cn/article_35732.html,发布时间为2023-12-20 11:43:08

文章不错,犒劳下辛苦的作者吧

    我也说两句
    还可以输入140个字
    我要评论
    回复
    还可以输入 70 个字
    请选择打赏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