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我们已发送验证链接到您的邮箱,请查收并验证
没收到验证邮件?请确认邮箱是否正确或 重新发送邮件
确定
产业行业政策诉讼TOP100招聘湾区IP动态职场人物国际视野许可交易深度专题活动商标版权Oversea晨报董图产品公司审查员说法官说首席知识产权官G40领袖机构企业专利大洋洲律所

中国十年大跃进式发展之下的企业知识产权问题与建议

产业
IPRdaily10年前
中国十年大跃进式发展之下的企业知识产权问题与建议
中国十年大跃进式发展之下的企业知识产权问题与建议

 

【小D导读】
北京强国知识产权研究院院长杨旭日在2014知识产权价值、投资与产业发展的会议上,和我们分享了“中国十年大跃进式发展之下的企业知识产权问题与建议”

 

我大概讲几个方面:

 

背景:知识产权“大跃式”的发展?

 

知识产权“大跃式”的发展?这里是一个问号。

 

我们做了个研究, 2013年受理专利申请221万件,授权121万件,10年内专利申请增长了7.92倍,授权增长了8倍多。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这个比例大概差不太。商标的申请也一样,到2013年底,有效的商标数是723.8万件,这个数字在2012年时是640万件。就是说,去年2013年有180多万件商标的申请。著作权也一样, 2013年作品登记和软件著作权登记超过了100万件。大家知道,实际上著作权是自作品产生之日起就享有,这跟专利、商标有很大区别。我们观察,这样的结果有很多政策推动的成分。整体来看,2004年到2013年十年间,我国的GDP增长了3.55倍,科技投入增长6.65倍,专利申请增长7.92倍,授权增长8倍,专利增长要明显快于GDP增长,也快于科技投入的增长。

 

这个增长明显受到两个具体政策推进的,一个是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试点示范工程。这个政策,使得全国近1000家企业被列为试点示范企业;地方的试点示范企业更多,全国有数万家。北京试点企业,将近7000家。第二,是针对知识产权申请的直接资助,专利申请有直接资助,商标申请也有,著作权申请也有。这个资助政策最早是从上海市开始,最终得到各地效仿,所以使企业、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专利有了直线式的增长。

 

这一状态,有种种思考,有很多不同的声音。一般的结论认为,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但专利的价值和规模并没有同等规模的增长,知识产权多半没有实现价值,权利人的收入没有出现相同比例的增长。而且,我们最近有新闻说,知识产权专业已经成了最难就业的专业之一,十大最难就业的专业,知识产权排名第四,成了最难就业的专业之一。所以针对这一状况,有人把这个现象说成是“大跃进”,是为“知识产权大跃进”。

 

一般认为,“大跃进”的成因和逻辑是一切自上而下主导,没有发挥民间和市场的自发力量。所以,在我看来,知识产权是不是“大跃进”关键在于是不是发挥了民间和市场力量。可以说,产业的是否主动参与是知识产权是否是“大跃进”的试金石。

 

问题:知识产权是否是一项有利可图事业?

 

产业或者企业要主动参与,非常简单,也可以说非常难。那就是,这项事业是否有利可图,是不是可以赚到钱?如果这个事业能够赚到钱,这就很容易。企业领导很敏感,有利可图在企业就能成为一项工作;如果能稳定的有利可图,今年干了明年还能继续干,那就能成为一门职业。怎么赚到钱?对企业来讲,无非是二个方面,一个是通过经营带来收入,通过我们对北上广企业的初步调查,形成稳定收入的企业基本不到10家,且收入的额度并不大。这些企业投入往往也很大,收入与投入相比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另一方面,就是减少成本。北上广的情况不太一样,像广东、深圳,交许可费的比较多。最近有一个统计,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广东每年的专利许可费将近25亿美金。在北京,今年来也有人开始为专利买单,基本上就是几个面上的大企业,大部分的企业还没有涉及到这一点。在上海,也是这么一个情况。

 

如果综合来看,可以说,国内通过知识产权获得收入的企业很少的,或者说基本上没有。到目前为止企业对知识产权的投入基本可归结于沉默成本。这些沉默成本有多大的可能能够转化为对未来的收益,这是一个基本无法预测的事情,或者对至少对企业的决策看来就是如此。这与知识产权工作目前的状况也非常相似。一句话,前景不明,态度不坚决,表现在工作上就会出现各种情况,有点进步,有的维持,有的甚至还出现倒退。一句话,企业没有感觉到知识产权有利可图,那么这个事业在企业的发展就不会太坚决,工作也很难彻底,也很难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大进步。

 

一般来说,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中,技术的价值为市场总价值的20%左右。但如果增加了知识产权的控制作用,技术价值往往会大幅提升,达到市场总价值的50%以上,个别行业甚至达到80%以上。我们观察,IT领域,往往是一家大公司占据了整个行业价值的80%,甚至90%的利润都拿到手。这其中,专利往往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专利和技术的关系,我们常常有这样一个比喻,专利和技术就像河堤与江水的关系,实际上专利使得河水,这些所谓的技术的价值不能往外流,通过专利把它挡起来,汇在一起。当然这是一个很形象的说法。实际上很简单,就是不让别人来干,只能我来干,这是专利排他权的本意。第三个观点,一项专利,或者技术的价值往往取决于其服务的客户,服务的方式,其最终价值往往决定后来的使用者,即用户。所以说,一项技术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价值是不一样的,当然这是技术本身的一些结果,跟专利也有一些关系。在发达国家,尤其是在成熟的大市场领域,往往存在两个层次的市场,一个是产品市场,另一个是技术市场。产品市场是最终市场,客户就是所谓的消费者;技术市场是中间市场,客户就是这些生产产品或者提供服务的人。完善而合理的技术市场,对我国大量发展中的企业具有重大意义。

 

在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有以下几个重要的不良表现:

 

第一,知识产权表现为负资产。

 

很多单位知识产权表现为负资产。大专院校大多数知识产权是负资产。这个也许有不同的看法。负资产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缺乏产业的视野,而且大学科研人员对于专利的态度,特别是那些没有海外背景科研人员对专利的态度极不端正,大量的大专院校的发明人,你让他搞专利,他的好东西不写进去,要当技术秘密保护,他认为专利没什么价值,就是给大家看看,报个奖。所以,中国有句古话,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种专利先天不足,无论司法怎么完善也必然是负资产。当然,大专院校的问题,主要还是战略的问题。我认为,大专院校的专利工作,首先,本质上是一个投资行为,一小部分是技术转移,再小部分是技术转化。斯坦福每年有几个亿美金的输入,实际上投资带来的回报占很大的一部分。技术许可、专利许可只占很少一部分,占20%左右。所以,大专院校的技术转移本质上是投资行为,而不是一个技术行为。所以,我觉得大学的领导很简单,我就任命一个副校长,每年给我拿三、五个亿回来。至于说,你怎么干,就是你技术转移办公室的事了。科研院所也是部分表现为负资产,主要是政府导向产生的一些不必要的专利。所以对于科研院所,就是要加大与产业结合的力度和广度。同时我们看到,一些企业的知识产权也表现为负资产。当然企业要复杂一些,有一些是沉默成本,内部也需要一个消化的过程。但是,一些企业无原则的追逐一些政府的项目,低水平运行,负资产就会大幅增加。企业改变的方法,我觉得是要增强目标性,提高管理和专业水平。

 

第二,中国企业技术支持欧美日。

 

中国企业申请欧美日专利比较少,大量技术被欧美日无偿使用。中国在国外申请的专利非常少,一般是5%-10%之间,稍微好一点的在10%左右,所以很多技术被国外免费使用。这一倒挂问题很严重,中国技术本来就比较弱,本来应该敝帚自珍全面保护,但实际上是我们被国外免费使用。虽然很多单位的中国专利表现负资产,但其实如果管理水平高,在欧美日的专利是有机会赚到钱的。但是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种状况太复杂了,欧美日的知识产权实务与国内差别很大,所以如果没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务实,几乎没有一家单位能够越过“本土的泥泞,达到国外的高地”。

 

所以在这一背景下,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稳定性一般较差,北上广的企业,大公司一旦出现经营的问题,首当其冲的是知识产权投入,包括资金和人员投入,这些消耗在领导眼里一般认为是可以直接砍掉的。最后,我的观察,全球经营的创新企业是亮点,是方向,也是知识产权的希望所在。所以说知识产权工作一定是一个国际化的工作,是一个全球化的工作,在目前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国外的刺激,知识产权工作将处于一种极不稳定的状态之中。

 

在这个环境下,我觉得企业管理有若干误区。

 

第一个叫做“固守本土市场”。

 

很多企业认为不走出过门,就不用搞知识产权。这是比较错误的做法,因为现在中国稳居世界第二,名义GDP世界第二,如果要以购买力平价来看,已经是第一了。事实上,如果你是第一第二的话,你就没有一个国内市场了。中国的事情,美国人很关心。中国市场早就是跨国公司逐鹿的市场了,抱着本土市场事实上是一厢情愿的事了。

 

第二个叫做“专利即论文”。

 

这个误区实际上对于中国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还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我们有研究者研究了很好的东西,但是没有从专利的角度去好好的保护起来,固化下来。也没有把他在全球做很好的布局。真是很可惜。

 

 

第三个是“唯数量论”。

 

这个大家已经批评过了很多,我就不再细讲了。

 

第四个是“追逐政策”。

 

这些的确也是耗费了企业很大的精力,而企业本身缺乏目标性所导致的。   第五个是“唯人才论”。

 

我觉得企业的工作并不是人才缺乏,而是人才过剩。当然我们高校,科研院所转移转化另当别论。在企业,我认为主要是需求不足,很多领导认为知识产权可干可不干,知识产权很重要,但不紧迫。在资源总是紧缺的企业,自然就沦为第二了。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指挥棒是很厉害的。所以,与其说,是人才匮乏,还不如说是这工作不重要,或者说是需求不振,或者说是你领导工作没做好,没有做出前瞻性来,或者说是环境本身还没有让你有紧迫感,让去下决心,让你去拼命。

 

对策:保护、投入及提升

 

保护主要是政府和法院的事情;投入包括政府投入,企业投入;核心是创新企业要提升水平,要让工作水平上台阶,要打造好的权利组合。 关于保护。第一个是司法保护。司法保护是老难题了,举证难,判决难、执行难,实际上知识产权审判又有新难点,是合法证据少,判决依据少,所得赔偿少,裁判程序多。合法证据少主要是知识产权本身的一些特点,很难取得一些普通法意义上的证据。审判依据少主要是制定法的国家,知识产权审判实际上很多并没有明文规定,很多需要法官去做出裁量,做一些创造性的发挥。所得赔偿少,实际上,在以前情况下,法官不愿意判的太多,以免受到过多的压力。另外就是裁判程序多。这主要是因为专利确权和授权时,行政审判程序复杂,行政诉讼、民事诉讼程序重叠,出现大量一事多重审理,甚至会发生一些循环诉讼。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呼吁建立知识产权高级法院。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要探讨建立知识产权法院。

 

今年五月,我们强国研究院召集专家讨论,并提出了《建立知识产权法院强国建议稿》,建议设立一家高级法院等级的法院,总览全国专利等技术性案件上诉审以及专利商标复审机构授权确权的上诉审。当然,新的决策也出来了,北上广成立三个中院。刘春田老师说,全国几十家中院审理知识产权案件就如漫天星斗,北上广三个中院恰如三轮明月,而知识产权高级法院如一轮红日,将照亮神州大地,创新创业都在阳光照耀下茁壮成长。

 

第二是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要有一个中远期策略。知识产权高级法院,可以解决裁判统一,解决确权授权的重复诉讼和循环诉讼问题,同时也能有效遏制地方保护主义。实际上,关于证据诚信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认为,建立证据诚信制度,并实现一定范围内的证据开示和证据责任制度,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第三是建立知识产权的判例制度,一定有一些判例去规范整个过程,让知识产权的审判经验可以积累。第四是建立专利权利要求解释的制度,避免对权利解释的任意性。

 

关于行政执法,我们认为知识产权要保持一致的行政执法力度,实际上在商标、著作权方面已经建立完整的行政执法体系和队伍。建立和强化专利执法和队伍,遭遇了十八届三中以来的“简政放权”。所以,建议知识产权执法机构统一起来,既能回应社会对政府权力扩张的质疑,又能切实加强保护。

 

另外,要探讨建立与贸易有关行政执法制度,建立类似于美国337的贸易裁判制度,强化对外贸易法中的知识产权执法的条款,建立商品的管辖权,为保护中国的知识产权提供更为有效的武器和途径,这实际上对我们全球化的企业非常重要。企业的竞争是一个全球的竞争,如果我们本国的政府不去保护他们的利益的话,那么他们将在国际的竞争中会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强化海关在知识产权执法中的作用,增加权利人维权的便利性,强化中国知识产权的威慑性和价值。

 

完善专利的基本制度,我国的专利法本身一些问题,有很多已经不符合产业发展的条款。对发明专利,实际上发明专利已经与国际基本接轨,没有太大的差距。同一项发明专利,日本的审查要求最严,其次是欧洲,再其次是中国,最后是美国。专利法的修改,对于发明专利,主要是授权主题;专利审查标准;专利权利范围确定;专利的维持成本等方面。尤其是专利维持成本,我们有企业的同志还会讲到,观点很接近。二是实用新型制度要大幅度改造,理由有两点:一是实用新型不是一个全球通行的制度,不利于中国的国际形象,不利于中国成为世界领导的形象。二是实践中有半数实用新型得到发明制度的保护。三是关于外观设计,主要的建议是提高审查标准,扩大授权的主题,提高外观设计的保护水平,让真正的中国设计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外观设计保护非常重要,而现有的法律对外观设计制度很难保护企业设计。我们做过一个简单的比较,像一款产品,如果以美国的外观设计保护水准,四五件就可以把它保护得很好;但在中国,得20件左右才能保护好。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既要避免目前的“负资产”而无所作为状态,也要避免美国专利流氓泛滥,产业无所适从的极端状态。其出路,是建立一个技术与法律共同主导的知识产权新秩序。

 

第二方面要加大对知识产权的直接投入。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是产业的核心。建议国家成立两只完全市场化运作的基金,主要是战略型产业专利基金,成熟型产业专利基金。这两只基金以技术为买卖和投资对象,每年在新投入的项目中进行配套投入。各级政府可以以中央的基金为依托,根据本地区的产业优势,采取更为务实和落地的态度来打造这一技术投资生态。

 

关于领导和组织方面,建议在国家层面在科教领导小组之外成立创新与知识产权领导小组,统领应用型科技投入、产业发展、外贸等方面。知识产权是涉及应用技术、教育、产业、贸易等方面,急需成立一个协调小组,在具体的运作上还可能涉及立法、司法等基本制度,故按照我国的顶层设计规则,建议成立国家创新与知识产权领导小组,由总理出任小组长。我觉得,目前时机已经成熟了,我们的科技投入已经达到GDP的2%,这不仅是科技的事情,更是产业的事情。而各部委在创新与知识产权领导小组的总体协调下,再重新进行定位和职能划分。

 

第三是企业如何提升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创新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要树立战略思维:即全球观、发展观和竞争观。在观念上,牢固树立全球观、发展观,和竞争观。全球观:全球市场,产业链分工,技术市场与产品市场。发展观:即要从技术的发展、迭代,产品的升级换代来把握问题。竞争观:即竞争意识,竞争对手,竞争环境,商业心态。这对我们企业非常重要,所谓三观不全,战略上就输人家一筹。

 

企业知识产权要建立的四项基本职能:竞争力管理、纠纷管理、权利管理、投资管理。目前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百分之七八十集中在在申请专利,这是远远不够的。知识产权工作非常立体的,对于大企业来说,首先是竞争力的问题,像华为等大企业,他们想的是五年以后,十年以后,我们还能不能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还能不能挣这么多钱,就是一个竞争力的问题。纠纷管理是主要职能,包括帮助企业处理各类纠纷,确保企业长期经营。纠纷分为现实纠纷与潜在纠纷。权利管理是主要作用是固化公司研发成果,并打造成有竞争力专利资产,或者高水平专利组合及国际布局;投资管理是较高级的职能,包括自有权利的运营和外购权利形成专利组合,确保公司经营的合法性。

 

创新主体知识产权能力提升的第二步是要完善流程,善于利用工具,切实建立能力。这需要领导高度重视,发动全单位参与,并落实成管理制度、流程,并建立起与之匹配的知识产权文化。信息化手段是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同时善于利用国际先进的工具和手段也是提升知识产权能力的捷径。

 

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主要方向,要根据企业发展周期有所调整。中小型创新企业,主要工作包括原创技术和全新市场的的知识产权规划,针对出口市场(如美国)的知识产权规划,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知识产权规划;并制定在公司不同阶段(吸引创投阶段、产品上市阶段、产品出口发达国家阶段、公司上市阶段、产品构筑垄断优势阶段、长期高利润维持阶段、业务退出阶段)具体工作计划。并知识产权支持产品出口,尤其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包装知识产权获得投资者认可,并出售知识产权,获得高额对价;利用知识产权获得各级政府青睐等各方面来打造知识产权竞争力,并实现知识产权价值。

 

对于全球经营的大型创新企业,全球的风险管理非常重要,包括商标风险,专利冲突。对公司高附加值产品,尤其有可能出口的产品应进行知识产权支撑度分析,确定是否侵权,以及发生纠纷的可能性,并做好相应准备。其中包括商标是否侵权,是否有类似商标,并在后续中采取相应的策略;是否有冲突技术,是否可能专利侵权,专利、版权保护是否完善?技术秘密保护是否足够?如果可能侵权,需要对纠纷的可能性进行评估,一般来说,随着企业壮大,或者在市场处于下降期,就可能发生纠纷。对于无法避免的专利技术,是否考虑提前储备和购买?

 

现阶段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如何“破局”?我们企业同志经常讲说,我就像一只趴在玻璃上的蜜蜂,前景无限光明,出路不知在哪儿?这的确大家面临共性问题。我认为,无非是耐得住寂寞、守好盘,有所作为,以待时日。目前的形势发展很快,知识产权大战正在酝酿,随时可能打起来。在这个时候,往往是更能体现管理者水平的时候,坚决调整权利组合,没用的果断卖出,有用的果断买进,完善的权利组合将是知识产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与此适应,我们要调整我们的知识产权预算,大幅增加购买专利的预算,完善权利组合,并以此来提升管理能力。宝贵的经费不能都用来申请专利了。在购买的过程中,能发现别人的好处和长处,也能发现自己的短板。这比做战略研究靠谱多了。大家能够把经费拿出来,一方面卖出来,一方面买进去,完善好组合,提升好能力。一到保护到位了,高等法院设立了,我们的机会就来了。所以就是两句话,一句是“未雨绸缪”,另一句是“游泳得在水里练”。

 

倡议:大家行动起来

 

第一是,要持续推荐环境改善,宏观实践趋于理性,符合产业和市场需求。实际上企业界,非常希望宏观环境改变,但是又害怕宏观环境的改变更不利于企业工作,所以呢,我们非常希望决策能听听企业和产业的呼声去,希望多一些市场化运作方式,希望多一些混合所有制,来源于产业,服务于产业。国家层面上需要进一步深化推进知识产权强国战略,这个战略我们希望能落在实处,包括上边说的组织上完善(成立创新与知识产权领导小组),建立知识产权高等法院,加强并改革行政执法。加强针对行业的知识产权直接投入,建立专门的专利基金。建立针对出口的知识产权扶持和保险政策。不管怎么样,市场化运作是前提,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简单的政府垄断,可以政府主导,但是需要吸引企业和产业的实质性参与。

 

第二个倡议是希望能够推进创新主体切实提升能力,做实做大做强知识产权产业。目前外部环境的压力逐步形成,这个压力将逐步传到到企业领导者那里,这样企业需要向“创新化”转型。以前我们的企业很多不是创新企业,现在保护一旦加强,我们的企业就必须向创新转型,转化为创新企业,或者说是我们所说的创新化的过程。未来“只有创新才能生存”,“自主创新就是高水平知识产权的创造和有效利用”。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也需要切实提升能力,按照市场的需求,切实能够完成高水平的知识产权创造和布局,确保全球经营安全,并实现核心价值。与企业战略结合,利用品牌、技术和产品手段一道建立企业全球竞争力。而企业全球竞争力的建立将是一个非常漫长但是非常有价值的工作,知识产权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与此同时,在出资、合作、融资、上市等各环节,作为公司的核心资产,可以帮助实现企业的超额价值。

 

第三个倡议是探讨采用投资、交易手段,来推进产业发展和市场繁荣。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必然是资本投入的阶段,投资和交易手段是产业发展的推动器。条件成熟的地区,可以探讨建立全球技术/专利交易平台,以吸纳全球最先进的和高端的技术和产业落户。部分成熟的地区,可以鼓励企业和投资人发起成立专利运营公司和平台。高级的形式是有投资人或者全球经营企业发起成立交易平台或运营公司,广泛吸纳全球资源,以加快形成我国产业全球竞争力。我们认为,产业全球竞争力是我们建立创新型国家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创新型国家其实非常简单,从现在起,我们打造十个或者十五个华为,那我们的创新型国家就实现了。

 

最后,再小结一下:一是介绍了我国知识产权蓬勃发展的背景,包括专利、商标等,并回答了是否是“大跃进”的问题;二是分析了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动力和逻辑,企业工作要有利可图,不赚钱企业不去做,怎么赚钱,要与它的全球经营,以及总的决策部署相结合;三是提出对政府、法院、企业的新对策,比如成立知识产权高级法院,加强执法保护,加大投入,设立专利基金;提升企业能力,打造知识产权权利组合。几点倡议就是希望在保护的时候,能够在国家的改革过程中更多的体现市场的作用和企业的需求;企业需要其实打造自身竞争力,并在现阶段利用专利交易来提升水平;有投资和交易的手段来建立一个良性规范的技术市场,以加速我国创新国家的建设。我的讲话就这么多,谢谢大家。

 

原标题:中国企业知识产权工作问题与建议

 

来源:强国知识产权论坛 作者:杨旭日  北京强国知识产权研究院院长 整理:IPRdaily赵珍

 

----------------------------------- 知识产权界:(微信订阅号:iprpark)知识产权舆情调查、深度原创报道 知识产权之声:(微信订阅号:IPRradio)收听全球首档知识产权音频电台节目 小秘书【小D】个人微信号:iprdaily2014(添加验证请说明供职单位+姓名)

 

微信订阅号: “IPRdailyIPRdaily|读懂知识产权&未来

 

IPRdaily投稿作者
共发表文章3223
最近文章
关键词
首席知识产权官 世界知识产权日 美國專利訴訟管理策略 大数据 软件著作权登记 专利商标 商标注册人 人工智能 版权登记代理 如何快速获得美国专利授权? 材料科学 申请注册商标 软件著作权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 专利侵权纠纷行政处理 专利预警 知识产权 全球视野 中国商标 版权保护中心 智能硬件 新材料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躲过商标转让的陷阱 航空航天装备 乐天 产业 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 著作权 电子版权 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中国专利年报 游戏动漫 条例 国际专利 商标 实用新型专利 专利费用 专利管理 出版管理条例 版权商标 知识产权侵权 商标审查协作中心 法律和政策 企业商标布局 新商标审查「不规范汉字」审理标准 专利机构排名 商标分类 专利检索 申请商标注册 法规 行业 法律常识 设计专利 2016知识产权行业分析 发明专利申请 国家商标总局 电影版权 专利申请 香港知识产权 国防知识产权 国际版权交易 十件 版权 顾问 版权登记 发明专利 亚洲知识产权 版权归属 商标办理 商标申请 美国专利局 ip 共享单车 一带一路商标 融资 驰名商标保护 知识产权工程师 授权 音乐的版权 专利 商标数据 知识产权局 知识产权法 专利小白 商标是什么 商标注册 知识产权网 中超 商标审查 维权 律所 专利代理人 知识产权案例 专利运营 现代产业
本文来自于iprdaily,永久保存地址为http://www.iprdaily.cn/article_6032.html,发布时间为2014-12-22 14:56:32

文章不错,犒劳下辛苦的作者吧

    我也说两句
    还可以输入140个字
    我要评论
    回复
    还可以输入 70 个字
    请选择打赏金额